唐朝历史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时间:2022-08-29 16:18:34 唐朝历史 我要投稿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唐代进一步发扬光大,人们笃信佛教,心不虔诚地为佛祖、菩萨雕刻各种石像、玉像,并把佛像、菩萨像雕刻得更加中国化。下面是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唐朝佛像的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

  唐朝佛像的特点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唐代菩萨像鉴定特征

  一是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二是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型,动感强烈。

  三是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形象重要标志。

  唐朝佛像的鉴定方法

  1、初唐的造像

  初唐佛像一般仍多保留着隋代造像遗风,造型多呈体态丰肥,饱满壮硕,佛像的头部略显偏大,身体稍短。面相丰满而偏方。

  衣纹上多喜用隆起如圆绳状的纹线,又圆形或六角形的台座上搭敷披布,布的纹褶转折曲复,成为一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台座样式和纹线是以前所见不到的。

  佛的发髻从北朝末期到隋的较为平缓低矮的样式发展到较为高耸,螺发所见渐多。水波式发髻又变得翻卷自由,纹路活泼,起伏明显。

  菩萨的体型稍显丰肥,姿态向更自如发展。佛、菩萨、罗汉弟子、天王、力士、供养人等组成一堂,各尊的职守更加明确,个性化更强,可以说佛经上所描述的各神祗都已完备,个性化的诸神出场了。

  由于武则天称帝,和尚们伪造大云经,宣称武则天即是弥勒佛降生,在此风影响下,各地多造弥勒大佛。弥勒佛多取善跏趺坐姿(双腿下垂倚坐)。

  2、盛唐造像

  盛唐时代可以说是佛造像的黄金时代,此期的造像比例舒展匀称,结构合理,已完全摆脱了隋和初唐时佛头部偏大,体态略僵板的感觉,动态极为自由活泼。

  佛的头部与身躯比例合理,面型丰满,方圆适度,佛发为水波纹式或螺发。除通肩式和袒右肩大衣以及褒衣博带式大衣外,又流行所谓方领下垂式大衣,内着僧祗支和裙,体态饱满丰肥。喜用束腰式台座,底边为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上搭覆布,布纹转折曲复生动。

  菩萨多束高髻,发型优美,五官姣好,上身袒,束腰,重心向一侧扭曲,体态极为生动妩媚。帔帛也有动感,婉转活泼。

  3、中晚唐和五代的造像

  晚唐造像和五代时(907~960年)造像样式接近。此时的造像仍为唐代风格范畴,但技法较前略为退步,盛唐时的那种气势恢宏,充满自信,自由发挥的作风逐渐消失,变成较为拘谨,略显生硬的样子。坐佛下垂台座的大衣角退缩,仅搭于台座边缘上。

  菩萨略欠自由感,衣带帔帛等装饰亦稍显朴素,体形亦匀称有余,但气势夸张不足。由于晚唐到五代时间不过百年,佛像存世量较少,有些特征介于唐宋之问,不易区别,可仔细琢磨。

  拓展:佛像

  佛之形像。广义含菩萨、罗汉、明王、等像。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绘像)二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

  印度古代认为雕画佛像乃是冒渎神圣之事,故山琦等之古雕刻,仅止于以佛法、菩提树、佛足迹等标记象征佛。其后,随大乘佛教之兴起,佛像之雕刻始盛行,故诸大乘经典中有甚多关于造像因缘及其功德之记载。

【唐朝佛像的特点及鉴定方法】相关文章:

唐朝服饰的特点有哪些11-18

唐朝瓷器特点主要艺术特征01-26

唐朝瓷器的特点有什么艺术特征11-29

元钧瓷的特点及其鉴定方法08-09

酶活性中心的特点及鉴定方法04-14

宋汝瓷的特点如何鉴定的方法11-20

黄葛树的特点及养殖方法12-29

红梅树的特点及养殖方法12-29

红树的特点及其繁殖方法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