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

三国历史的介绍

时间:2021-11-23 13:20:41 三国历史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国历史的介绍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三国历史的介绍,希望对您有用!

三国历史的介绍

  三国历史的介绍

  三国其实可以称为汉末三强,是在众多武装割据势力的优胜劣汰中脱颖而出的三个集团,他们都具备了时代的适应性,集团内部既有足够的实力,也有足够的活力,因为三足鼎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吴蜀两个弱方还结成了联盟,所以三足鼎立局势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延续,是一种必然。

  但是,由于自秦汉以来形成的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三国集团都不满足于既定的鼎立形势,他们既渴望延续鼎足以保全自己,又渴望打破鼎足以求成功统一,这种渴望实际上在鼎立的初期就开始了,但在中期表现的更明显。

  但在三国中期,各国最大的矛盾不在于敌国,而在于自身的变化。各国的第一代菁英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纷纷退出历史舞台,集团内部的实力和活力如何经受时间和人事变迁的考验,是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三国实际上都成功解决了。

  东吴的孙权,因为年龄比曹操刘备都小,也因为他强壮长寿,这个时期不需要考虑过渡问题,曹丕的继承人是曹睿,这在当时也几乎是无可选择的人物,不过曹睿是个优点缺点共存的人,鼎立的局势和频繁的战争反倒压抑了他的缺点,使优点得以发挥,所以曹魏集团也得以平稳过渡,继续保持了它的优势。

  当时最成问题的是蜀汉,刘备的继承人可以三选一,但刘理刘永太小,只能选较大的刘禅,但刘禅的才能属于中下水平,除了为人宽厚可以称道之外,实在不是理乱之才,但刘备采取了高超的补救措施,刘禅只继承了名义的权位,实际权力都交给了蜀汉能力最强威望最高的诸葛亮,而诸葛亮的才干,在三国中期是首屈一指,在他执政的时代,最小的蜀汉反倒成了最强的一国。

  三国中期,天下局势实际操纵在曹睿、诸葛亮和孙权这三个强人手中,各有特色,难分轩轾,所以鼎立局面得以延续。

  中期的结束,在蜀汉应以诸葛亮病故五丈原为界,在曹魏应以曹睿病故为界,在东吴应以孙权病故为界。

  三国曹魏历史简介

  魏国(公元220年-265年),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曹丕之父曹操虽未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武帝,魏朝,计曹操共5帝。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此时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

  曹操封魏公,迁都邺,后又进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国号魏。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公元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一般称孙吴)。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

  魏在三国之中占据最大地区, 都在中原, 又有汉室禅让, 向来称为正统王朝。期间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 令中国政治渐渐变成世统垄断。

  三国初期,各国主要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较突出。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展屯田开始,生产逐渐恢复,曹操又改革了东汉以来的许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强的势力,扫除了宦官和外戚的专权,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人物参加政权。魏文帝时,又实行九品中正制,承认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权利。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直到南北朝结束后才被废止。

  三国时期战争不断,随着蜀汉国力日下,263年魏国司马氏展开攻蜀计划,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等攻蜀,结果蜀主刘禅出降,蜀汉亡国。后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于266年篡魏自立,国号晋,曹魏遂亡。

  文化

  曹魏虽然是以军力起家,但曹氏一族在文学上具有相当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曹丕和曹植都擅于写诗,时称三曹,后世又称建安文学。即使到了后期其君主也颇有艺术造诣,如曹髦擅长诗文、绘画,被誉为才子。

  经济

  汉、魏、吴三国中以曹操最重视农业,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垦荒的面积最广,这正是当时三国中以曹魏实力最强的`原因。

  曹魏重视农业的另一实证,是其大力兴修水利,其工程的规模和数量在三国中首屈一指。如233年,关中一带辟建渠道,兴修水库,一举改造了三千多顷盐碱地,所获使国库大为充实。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其成果使粮食产量倍增。

  三国蜀汉历史简介

  蜀汉,三国之一。

  公元221年―263年,刘备在四川(蜀)成都称帝,续汉之大统,国号「汉」。刘备为汉中 山王刘胜之后,其国号“汉”意味着是东汉的延续,又因其占据益州,俗称蜀地,其政权历史上也称“蜀汉”。 国土在今四川东部和云南、贵州北部以及陕西汉中一带,怀帝时为魏所灭。

  蜀汉(221年--263年)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后主刘禅,共2帝。

  东汉末年,刘备与河东关羽、涿县张飞结为兄弟,募兵参加镇压黄巾。先后任安喜尉、高唐令、平原县令、平原相、徐州牧、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等,后封左将军、豫州牧。在官渡之战时,为曹操所败,逃至新野。公元208年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孔明)辅助,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又南收荆州四郡。后来接刘璋邀请入川抗拒张鲁,后吞并益州。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与曹操、孙权鼎足之势。后关羽率军征发荆州北部,因吕蒙偷袭荆州南郡而宣告失败,而刘备同时也丢失荆州领土。汉献帝延康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刘备于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四月,正式在武担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蜀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率军征发孙权,为陆逊败于彝陵,不久病逝,托孤于诸葛亮,辅佐长子刘禅即位。期间诸葛亮曾七出祁山,但是胜少负多;姜维九伐中原,却次次失败。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死后,内廷逐渐为宦官黄皓把持,使得前方战事不为刘禅所知,最终导致邓艾偷袭成都成功、刘禅自赴而降。后来姜维“诈降”,意图借助钟会之力复国,但是计划失败被杀。共二主,四十三年。有今四川及云南、贵州北部、陕西旧汉中府一带。

  蜀汉政治的分期

  刘备集团自建安十九年(214)攻占益州到炎兴元年(263)蜀汉灭亡,共50年。在这50年中,诸葛亮治国约20年,可以视为蜀汉政治的前期,也是其最辉煌的时期;接着蒋琬、费祎执政约20年,他们并无变革,保持了蜀汉政治前期主要优点,但也留有隐患,这一时期可视为蜀汉政治的中期;蜀汉政权的最后10年,陈祗、黄皓乱政,位高权重如大将军姜维也岌岌可危,朝政混乱,迅速灭亡。这三个时期中尤其是蜀汉的前期和后期之间,政治状况有着明显的差异。将其分别进行研究,有助于把握不同时期政治状况。

  蜀汉前期 公元214年刘备占领益州后虽然并未立即建立封建王朝,但政权实际是存在的,同时也马上着手对这一地区进行治理。从占领益州时起,至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去世,共约20年。建兴元年(223)以前,诸葛亮虽说是刘备的助手,但由于刘备经常征战在外,因而在治国方面诸葛亮仍发挥相当重要的作用;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受托孤遗命辅佐后主,“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治国方面发挥主要作用。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吏治良好,既有效控制了益州士族势力的过度膨胀,也得到其支持。

  蜀汉中期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234~254),他们治国“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①]继续保持了社会的安定,注意维护与益州士族的关系。可以说,这一时期蜀汉政治状况与前期大致相同;但是,费祎对奸佞陈秖的提拔和纵容,为日后陈秖、黄皓的弄权乱政,留下了祸根。这是蜀汉的中期。

  蜀汉后期 自244年年初费祎遇刺身亡后,蜀汉政治发生了很大改变。陈祗把持朝政,宦官黄皓与之“互相表里”,操弄权柄,位高权重如大将军姜维竟至不敢回朝议事,惟拥军在外以自重;政治的昏暗也引起社会的动荡,益州士族由于自己应有利益得不到封建王朝的保护,对蜀汉政权的存亡也漠不关心。于是263年魏军攻入益州,蜀汉迅速灭亡。这10年,可视为蜀汉的后期。


 

【三国历史的介绍】相关文章:

三国鼎立历史教案及反思12-06

PHP语言发展的历史介绍09-25

高中历史《社会历史的主体》教学设计06-24

Java语言的历史04-13

历史教学总结11-19

历史教学总结02-13

历史教学总结12-02

历史考试反思04-11

关于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计算机硬件的介绍11-13

历史同步试题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