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考察报告

时间:2023-08-04 15:13:58 考察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校企合作考察报告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报告使用的次数愈发增长,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你所见过的报告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校企合作考察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校企合作考察报告

  校企合作考察报告 1

  校企合作是利用校企双方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人才的教育模式。近几年来,我校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中,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在我院“迎评估,促创建”的关键时期,分院一系列校企合作工作进一步展开,确保学院迎评促建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将相关工作报告如下:

  一、分院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2017年,国务院作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了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教改,特别是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合作基础初步建立,合作模式逐步多样化。近年来,分院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分院的实验实训设施,目前,分院已有油层物理实验室、化学品实验室、水泥浆实验室、化学品合成实验室、仿真实验室等近十多处实验实习场所,基本满足分院石化专业学生的日常学习要求。分院还先后与本地区石油大型企业—延长石油(集团)股份公司,沿海大型电子企业、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建立了长效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延长集团下属企业、延安石油机械厂、永坪炼油厂、川口采油厂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根据合作企业的用工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实习实践,让学生了解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体验企业的管理环境和氛围,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了他们动手能力。此外,分院还积极探索与企业的多种合作模式,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合作取得初步成效。

  首先,提高了学生对口就业率。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通过校企合作,学生的学习目的、就业方向明确,对口就业率和稳定率提高,分院06级石化类部分毕业生目前已与内蒙古龙旺集团、上海中曼钻采公司签订就业协议;

  其次,根据企业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岗位要求调整课程设置,根据合作企业岗位技术要素,联合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共同编制培训课程和教材,确定培训考核方法。

  再次,广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通过深入企来观摹生产实践,能有效掌握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新知识、新要求,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分院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虽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足:

  1、合作力度不够。一是校企合作的企业不多,签订协议的企业规模不大,很难满足对口就业的需要;二是学生参与企业解决生产难题、技术革新、项目攻关等活动没有开展起来,一方面高职生刚刚走向企业,缺乏这方面的技术能力和经验;一方面,企业一般都具有这方面的人才,并不热心学生参与这方面的'活动。三是双方互动不够。学校没有到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如开展课题调研、项目攻关等;企业也没有深入学校开展有关教学教研活动,为学校提供实训设备、师资等方面援助。

  2、部分专业难于找到合作企业。从分院学生分布情况看,计算机、财会、石化类专业学生几乎占据全校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但从这几年学生就业去向看,有近40%的学生难以在对口岗位就业,即使是在对口的岗位就业,也很难成批量安排在一个企业。大多是依靠学校或学生本人通过各种渠道,化整为零,寻找实习(就业)单位。因此,这类合作的企业难以寻找。

  3、校企合作是“一头热”。在寻找合作伙伴中发现,企业主动与学校联系“校企合作”的不多,积极性不高,多数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与企业关系不大,即使不通过合作方式,企业同样可以招聘到所需人才;有的企业由于生产任务无定数,用工需求难以预测,对于安排学生进厂实习尤其是进行适应性实习,一般企业不乐意,担心影响生产进度和效益。

  4、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存在一定难度。主要是教师数量少,课程任务重,专业课教师平均每周达18节以上,加上暑期忙于招生工作,只能利用寒假安排少量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而且实习时间不足一个月,因此,难以达到教育部提出的“专业课教师每两年必须到企业实践二个月”的规定要求。

  三、几点思考

  从我校推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要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应力争国家、政府、企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与配合。

  1、 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一是要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二是要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该项工作中的职能作用;三是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以推进校企合作健康有序发展。

  2、要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政府对参与合作的企业,要给予适当的政策优惠或经济补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同时,要加大“用工准入制度”的监管力度,控制低素质劳动者非合理性就业,以保证职业学校毕业生在企业实习(就业)占有一定的比例,这是促进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3、要从政策引导和约束两个方面加大实施力度。企业主管部门对下属企业在经费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鼓励下属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并作为考核企业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对不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也要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4、作为学校必须转变办学理念,不断创新合作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到培养目标面向市场,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企业的信任与支持,校企合作才能取得丰硕成果。

  校企合作考察报告 2

  20xx年5月16日教育部在京召开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视频会议。会议重点研究了如何加强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着力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问题,明确了“十二五”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

  近年来,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全国各地职业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产教结合的办学之路,在办学模式、教学实施、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师资培训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

  一、国内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主要的探索及成功的范例

  1、办学模式

  目前全国各地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上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协议订单式,二是校企合一式,三是校企股份合营式。其中以“协议订单式”最为普遍,大部分校企合作都采用这种契约式的合作方式,通过协议,明确合作内容及双方的责、权、利,使松散型合作紧密持久。

  (1)协议订单式:

  “订单式”培养的突出特点是招生就业一体化,实现了“产销”链接。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委托培训、订单培养”的办学特色,与淮南矿业集团、国投淮南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皖北煤电集团公司等几家大型煤矿企业,签订协议,“委托培养”高职生、中职生、和集团公司内部大中专毕业“回炉”生。委托单位不仅承担学生部分培养费用,而且为教师现场调研和学生实习提供方便,调动了学校、委托单位和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教育部长周济在全国第三次高职产学研经验交流会上对他们高度赞赏: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服务于煤矿行业,面向淮南矿业集团开展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走出了一条“产学结合、产学双赢”的发展道路。(《职业技术教育》05.4)

  广东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职业教育呈现出较强的活力。办学模式多采用协议订单培养模式。如,顺德梁銶琚中学(职业中学)坚持“面向市场、适应需要,深度参与、资源共享,平等协商、互惠互利”三个原则,与各镇供电所、顺德机电安装公司、永通机械厂、广东美芝等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根据企业发展规模和人才需求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形式进行人才的培养,学生毕后经过校企双方的共同考核,合格者进入企业。

  (2)校企合一式:

  河北省唐山师院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兼并了与学校开办专业有关的困难企业作为实训基地。校企合一、产教结合,生产为教学服务,各实习工厂法人代表均由学院院长担任;学院选派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担任实习场的主要领导;工厂纳入学院中层部门编制;工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同时由过去的单纯的生产经营型向生产经营和实习教学“一担挑”型转轨。学生、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设计、研制新产品,产、学、研一体化,使校企双方增加了活力(《中国培训》06.2)。这种模式使职业教育与企业有了最直接、最紧密的合作,但由于企业经营压力大,容易分散教学精力。目前,在一些职业院校有少量的专业进行校企合一式的办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校企股份合资式:

  无锡市农业技术学校实行“学校+公司+农户”、“学校+网站+农户”的运行方式,把学校打造成一所没有围墙的农科教示范中心。在具体合作方式上,他们与社会力量一起合资成立“江阴巧集园艺公司”,由校领导出任副董事长,负责高层管理。学校与公司实行“三个参与”、“三个合作”。“三个参与”:一是资金参与,二是技术参与,三是劳务参与;“三个合作”:一是生产经营合作,二是教学实践合作,三是科研开发合作,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果(中国职业教育编辑部:《名校成功之路》)。

  2、课程与教材

  校企合作成功的学校无一不高度重视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淮南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国家特大型企业——淮南矿业集团进行校企合作,一是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总学时达到50%以上,删除与煤炭生产脱节、过时的理论内容。二是核定核心课程,注重专业培养。每个煤矿专业都确定5—6门核心专业技术课程,并保证足够的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时间。三是贴近生产实际,加强教材建设。组织教师调研,编写体现矿业生产实际的教材和讲义,请现场技术员对教材内容把关(《中国教育报》06.3.2)。

  3、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不足历来是困扰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加大,各地职业院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他们主要的做法,硬件建设与教学改革并重,形成建改互动的良好机制;整体规划与重点投入并重,创建实践教学基地品牌;软件与硬件并重,以与现代制造业技术水平相适应为目标;现场环境与教学环境并重,加强现场环境对教学环境的渗透;专用与通用并重,注重专用设备通用化;开发与购置并重,强调在购置的基础上进行配套性开发。经过近10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以7大职业能力训练中心为主干,88个实验实训室为支撑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点的完备而先进的硬件体系。(《中国教育报》05.12.13)

  (2)生产与教学合一型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山东省出台文件,引导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有些企业把车间建在学校。如上东滨州职业学院专门划出校区一部分,无偿提供给企业建车间。既找到了合作办学的伙伴,又解决了学生实习实训的问题。(《中国教育报》06.2.27)

  (3)开发和建设企业实习实训基地。

  各职业院校形成一种共识,要满足各专业实习需要,完全靠学校自己建设实训基地,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各校在以学校为主,与企业合作建好自己的实习基地的同时,还积极与专业教学相关的企业开展合作,使这些企业成为自己可靠的校外实习基地。如杭州市临平职业高级中学与杭州万向集团等25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协议书》,建立了数控专业指导委员会,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和就业基地。无锡职业教育中心校通过校企合作与二十多家企业签订协议,建立了一批稳定的实习基地,学校每年向这些企业派遣实习学生,企业按学校要求,组织岗前培训和轮岗实习。同时,校外实习基地还承担接受教师实践锻炼的义务,部分外资企业还把学生实习基地延伸到了海外的母公司(中国职业教育编辑部:《名校成功之路》)。

  4、师资培养

  各地十分重视在校企合作中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如山东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若干意见》文件,明确规定,企业有责任和义务接受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合作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并安排高水平的技师和工程师进行“传、帮、带”,由此造成的消耗性的支出从本企业所提取的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山东省教育厅、省经贸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将加强合作,联合启动山东省职业教育集团、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及职业教育重点工程建设(《中国教育报》06.2.27)。

  无锡职业教育中心校产学研结合,打造师资队伍,按计划派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和锻炼,鼓励教师结合专业建设开展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此外,他们还在企业的支持下,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学校的教师开展产学研工作提供咨询和指导。

  5、培养方式

  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对传统的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双元制、工学交替式等培养模式以及“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方法被广泛的引进并采用。

  (1)双元制。

  山东省在出台《关于加强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若干意见》中,积极推行“双元制”办学模式,在全省25个试点县(市、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争取用2至3年的时间,在合省建立100个试点县(市、区),同时,每个试点县(市、区)建立1所“双元制”职业院校。青岛市平度职教中心,实施中德“双元制”职业教育项目,探索“五合一”的教育模式(车间、教室合一,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作品、产品合一,育人、创收合一),

  (2)工学交替式: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校办产业——新实良种有限责任公司开展工学结合的模式教学,其学院的“种子生产与经营班”除了在学校学习必要的理论知识外,学院每年安排制种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参加制种生产的全过程。第一个生产季节,学生作为学徒由技术人员和教师带队,参加制种生产;第二个生产季节学生以技术人员的身份负责制种基地的技术指导与管理。根据成效,企业向学生放发一定的劳动报酬,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及两轮的生产实践,可获得制种的全部技能与专业知识,同时丰富了社会经验,提高了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行动导向教学法

  珠海市技校与摩天宇公司采用三年双元的培养方案。在第一、二年的教学中,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自主选定学习进度,自主确定实训进程,自主选择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并评价自己学习成绩。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他们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划分为13个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了从确定任务——制定工作(学习、实践)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的整个工作过程,增强了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中国培训》20xx.2)。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全国在校企合作办学方面的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探索,对于我们深入总结本校校企合的'得失成败、研究今后的发展之路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我校校企合作办学进程的简要回顾

  上海工业石化学校是原上海石化总厂创办的直属职业学校。当时,学校的招生计划由总厂制定,办学资金由总厂全额拨付,毕业生由总厂“照单全收”,学校过着高枕无忧的日子。20xx年金山撤县建区后,学校从企业剥离,划归金山区教育局管理。学校不仅在办学经费上大幅度地削减,而且随着“普高热”的持续升温,生源“进口”严重不足。随着国有企业实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减员增效等一系列措施,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锐减,大量的下岗工人又对学生就业形成了新的冲击,“出口”也不顺畅。一时间,学校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20xx年,学校冷静分析了所面临的困境,深刻地认识到,职业学校的出路就在于面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走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发展之路。多年以来,我校推进校企联合的实践与认识历经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数量扩张期(20xx年至20xx年)

  学校从企业完全脱钩后,一时难以适应,甚至不知所措。当初学校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安排,都是与石化总厂配套的,甚至具体到了某一个生产装置上。由于分离后学生就业单位的不确定,教学计划失去了目的和方向,甚至连实习的地方都没法落实。正是这种失去企业依托之后的艰难和窘迫,使学校当时的所谓校企联合主要有两个很功利性的目标,一是为学生找实习单位,二是使学生顺利分配就业。当时与我校合作的企业不足10家,且在合作的形式和内容上是松散的、简单的。20xx年学校新班子上任以后,生源和就业形势更加紧张,那种小规模的、缺乏内容的、松散型的校企联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于是学校确立了职业学校应主动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制定了“以石化企业需求为重点,百家企业需求为基础,第三产业需求为补充,进行校企联合”的基本办学导向。按照这一办学导向,我们先后同一百多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开始了比较有系统的合作,通过广泛联系,先后同上海石化股份公司、上海宝钢股份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西门子移动通讯有限公司、韩国三星电子有限公司、英特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及德国拜耳公司等200多家企业建立了比较稳固的合作关系,成立了“办学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工作年会。这个委员会的成员单位不仅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市场,而且更重要的是为学校在办学模式、办学质量、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专业设置、毕业生的定向实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重点合作期(20xx至20xx年)

  20xx年6月,我校在经过与德国拜耳(中国)有限公司长达15个月的友好洽谈后,双方签署了未来10年的合作办学协议,并为设在我校的“拜耳(中国)实训基地”举行了揭牌典礼,从而开启了我校校企合作办学的崭新历史。根据协议,首批实施两个项目。第一个项目是在学校设立“拜耳实训基地”,该基地由中试车间、管道安装车间及化学实验室构成,双方共投资200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拜耳公司投资100万欧元,用于购置成套的实训设备,学校承担该基地大楼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第二个项目是在学校设立“拜耳班”,长期有计划地为拜耳在上海化学工业区的生产企业培养其所需的操作技术人员。20xx年3月起,德国拜耳公司总部专门委派一名职业培训专家常驻我校,主持两个项目的实施。20xx年6月,在00级学生中,经过严格测试组建了首届“拜耳班”,计36名学生;20xx年6月,又在01级招募了96名学生,组建了2个第二届“拜耳班”。“拜耳实训基地”于20xx年10月全面竣工,首届“拜耳班”的学生已进入基地实训,德方专家开始对教师实施培训。

  我校与德国拜耳公司的这种“互惠互利、双向介入”合作办学模式以及随后“双赢”的成功实践,在与其它企业的合作中得到了广泛认同和推广。参照这一模式,经过多轮洽谈,我校与排名世界500强第三的英国石油公司(BP)参股50%的上海赛科石油化工公司(总投资27亿美元)达成合作办学意向,双方于20xx年1月签署了相关协议,随后组建了8个“赛科班”(共319名学生)。与入驻上海化学工业区的世界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公司合作办学的事宜也按计划如期启动,在我校01级学生中招收了40名学生,组建了首届“巴斯夫”班。与美国跨国集团亨斯迈公司也组建了首届“亨斯迈”班。与此同时,我校与国内知名企业的合作办学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先后与上海石化股份公司、上海氯碱化工公司及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

  第三阶段:内涵发展期(20xx至20xx年)

  20xx年,被称为职业教育年。国务院招开第六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央财政加大实训基地建设,上海市全面启动中职课程改革行动计划。在这种背景下,以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全面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我校的校企合作进入了内涵发展时期。

  20xx年上半年,学校与德固赛公司进行了多轮协商,取得了广泛的共识,6月21日,双方在我校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标志着双方为期10年的合作正式开始;经过双方共同测试招募的36名学生已组建成“德固赛班”;8月,来自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培训专家来校安装德固赛公司提供的实训设备,并对教师开展培训。9月26日,合作双方在我校举行了隆重的《德固赛培训基地》落成典礼并正式投入使用。

  20xx上半年,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我校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7月,上海化学工业区在上海石化工业学校设立教育基金“职业教育奖”签约仪式在我校多功能厅隆重举行。这个奖项在我校开启了社会专项职业教育奖励的先河,对推动我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1月,金山区人民政府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签署职业教育合作协议,上海化学工业区投资900万元,在我校建设“上海化学工业区化工实训基地”,以此为契机,我校将全力深化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合作,推动与入驻化工区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深入合作。

  20xx年,在巩固原有化工类专业校企合作办学基础上,机电类专业合作办学呈现良好势头。3月3日,我校与上海临港芦潮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办学,共同组建的“中船临港班”正式开班,揭开了学校校企合作的又一个新篇章,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学校机电类专业组建冠名班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学校与临港新城产业区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培养”的处女作。

  至此,我校共与17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共组建企业冠名班63个,合作的专业已由原来单一的化工专业扩展到机电、数控及经贸等四个大类;在合作的企业中,既有中石化、中石油、上海赛科(中外合资)、中船三井(中外合资)等国内一流的企业,又有德国拜耳、巴斯夫、德固赛、美国亨斯迈等国外知名的跨国公司。伴随着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办学进程,经过不断创新,我校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日趋完善,在涉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关键要素或环节上做出了一系列成功的探索。

  三、物流服务与管理(化工物流专门化)校企合作现状

  1、上海市化工物流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xx年3月,在市经委、上海化学工业区、中共金山区委、区政府、金山区经委和漕泾镇的直接关心、支持下,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挂牌成立。根据市委、市政府对金山区的功能定位,化工物流是金山大力发展与化工产业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产业及特色产业,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是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传输一体化的一个区域,是金山建设国际化工城“一城三基地”的基地之一。

  根据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精神,上海拟在金山地域建设化学工业区物流基地,以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为核心,实现专业化物流服务资源集聚,推动化工物流与化工贸易的市场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满足各种化工产品生产流通需求,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加工、包装、配送、储运等物理服务。

  上海化学工业区在产业定位上与化工区物流产业园互为依托,化工区优先发展石油和精细化工为主的先进制造业;物流产业园优先发展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并以此作为化工区物流传输一体化延伸的一个区域,为化工区物流需求配套服务,双方错位发展。上海化学工业区制造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为化工区物流产业园带来强大的物流需求。

  近年来,上海化学工业区物流产业园区建设不断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项目启动速度逐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2、化工物流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从校企协议式合作培养到目前正在探索的“全程订单、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借鉴本校化工专业与拜耳、巴斯夫、德固赛等世界500强企业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现代的教学方法,推动本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双方签署合作协议,企业全面介入学生的“订单培养”,从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到教材的选择、从实训基地的建设到操作技能的培训,直至最后的考核录用,企业参与合作培养人才的全部过程。但校企合作模式单一,教学实施合作上仍不够深入,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与生产一线所需知识和技能脱节较为严重。专业教师的综合施教能力有待加强。评价体系老化、不合理。

  3、本专业校企合作遇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本专业校企共同培养人才的实践中,学校的热情比较高,而企业对学校的介入常常流于形式。企业在学生的技能培训方面与学生的长期学习习惯差异较远。部分企业将学生纯粹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未能认识到学生的潜在价值,不能调动学生的工作兴趣和激情。企业对学校的需求简单的针对学生今后在企业的工作技能,没有意识到学校与企业对于学生管理存在的较大差异,思想教育较少。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文化学习和专业理论知识学习没有得到完整的延续。对学校教学方面支持力度欠缺,包括教学资料、师资培训、教学设施投入等。教师专业知识单一,,与生产一线所需知识和技能脱节较为严重。不能有效进行课程内容综合化,教学内容改革力度不大,部分教师不能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动手操作能力较差。

  四、化工物流专业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策略

  1、建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1)、建立学校管理层面的对话机制:

  促进信息交流,拓展合作渠道。每年举办办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校企合作论坛及举行大型就业现场咨询会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对话。

  (2)、建立专业层面对话协作。

  定期召开化工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聘请上海金山石化物流有限公司、中外运国际化工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华谊天原化工物流有限公司、上海孚宝港务有限公司、中石化工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共15位企业专家为学校物流专业企业特聘教师。

  (3)、建立企业一线人员与专业骨干教师层面的对话机制。

  校企共创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并动态优化教学实施方案。完成《物流服务与管理(化工物流方向)》专业实施性教学方案及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校企共建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参与化工物流实训中心建设;校企深度合作共编《仓储作业实务》、《物流业务流程》、《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等专业教材。共研教学改革新方案:邀请中石化工物流、金石化工物流、上海孚宝港务有限公司等物流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教学过程;共探教学和管理新模式:企业专家参与多元化学生评价方案的制定并共同实施。共育双师型教师:企业为物流专业教师提供本专业教师下厂实践机会。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为员工的培训,建立合作企业专家及专业教师在学校与企业相互兼职机制。

  2、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1)、“全程订单、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一年级组建中石化工物流班,进行企业全程参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中石化工物流公司企业专家参与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教学实施性方案的制定,校企共同制定具有化工物流特色的实施性教学计划。企业特聘教师指导本校教师完成每门专业课程的实施性教学方案。课程建设以化工物流企业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企业派教师参与冠名班教育教学;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研究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融合化工物流企业典型工作过程,创设模拟工作情境,努力探索“任务引领、项目驱动、理实结合、做学一体”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着力提高教学质量。

  (2)、校企师资交流、互补、提高

  企业教师给校内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来自企业第一线专家的培训,不仅使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使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有了一定的提高。这不仅提高了教师的动手能力,而且促进和完善了教师的施教能力。本校教师则指导企业专家教学方法的改进,每两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校企两方教师共同交流,共同提高。

  (3)、校企共同制定顶岗实习课程培养方案,共同管理学生

  在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期间,专业教学教育有效渗透于顶岗实习全过程。企业有专人负责实习学生的管理工作,学校教师主动和企业带教师傅联系,双管齐下共同管理。

【校企合作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校企合作的意义07-07

汇报材料校企合作11-22

校企合作汇报材料11-22

校企合作方案02-04

校企合作感谢信11-24

校企合作 邀请函11-22

校企合作邀请函11-22

校企合作公司领导讲话10-12

校企合作邀请函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