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

时间:2022-08-03 19:13:48 考察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

不论你在马路上行走,还是乘坐公交车,或在医院就医、超市购物、公园健身,你会发现我们周围的耄耋老人越来越多。据了解,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己达1.43亿,占总人口的11%;苏州市60岁以上的老人也已达到106万,占总人口的18%;这些数字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提前)进入了老龄化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孝敬老人、赡养老人,切实做好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是各级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城区工作和社区建设的实践者,这也是我时常关注社会、留心思考的一个课题。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

今年五月,我有机会参加市委组织部组织的赴新加坡学习社区建设专题培训班,九天时间虽然短暂,学习的课程和内容也比较多,通过上课听讲、专人介绍和实地考察,在参观了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和建屋发展局、警-察总署、惹兰勿沙市镇理事会、大巴窑镇中心、芽笼综合诊疗所、宏茂桥社区邻里警署、小印度社区、飞跃家庭服务中心、怡安产业公司、东邻社区民众联络所等地之后,我对新加坡的基本国情、人文概况、政治经济发展历程、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运作、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特别是通过多看、多听、多问,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与新加坡在社区管理方面进行了对比,感到新加坡在养老服务和管理上有许多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新加坡养老发展的概况

新加坡共有420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0%。他们把老年人称为乐龄人士(与我国相比,这个称呼我们感到比较人性化)。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培养全民的家庭观念,在舆-论导向上不遗余力地在向人民灌输儒家思想——宣传孝道,号召全社会关爱、孝敬老年人。每年的农历新年,新加坡都要开展敬老运动,政府官员和议员以身作则,经常到社区和自己的选区慰问老年人,在全社会树立尊重老人、关爱老人的风尚。

新加坡采取以下几种办法实现老有所养:

——居家养老。家庭是老年人的大本营、终身的依靠和归宿,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是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新加坡政府在制定养老政策时也传承了这个美德,为了防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在购买组屋时制定了一个优惠政策,即对年轻人愿意和父母亲居住在一起或购买房屋与父母亲居住较近的,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可一次性减少3万新元,目的是鼓励年轻人赡养父母、照顾老人。

——日托养老。对于无暇照顾在家的老年人和孩子,新加坡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三合一家庭中心”,相当于我市的一些日间托老所。所不同的是这个照顾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照顾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又兼顾到乐龄人士。有些家庭可能是每天由年轻的夫妇将老人和幼儿一起送到这里。老少集中管理,即顺应了社会的发展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防止了“代沟”的出现。目前我国有些地区也有类似的尝试。

——机构养老。与我国目前各类养老机构主办的老年公寓一样,也分为高、中、低等不同档次的收费标准,这里就不再展开细说。

此外,中国人常说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笔者认为它们是互相贯通、彼此难分的。百闻不如一见。通过考察参观中的几个事例,也让我们亲身体验到新加坡的社区在这几个方面独树一帜的魅力:

——老有所学。1978年新加坡首创了乐龄俱乐部。创办这类乐龄俱乐部的主要宗旨是让老年人感到:生命过了60岁,生活依然璀璨。乐龄俱乐部经常举办卫生保健讲座、三代同堂舞蹈、集体晨运、生日派对、茶会、退休者座谈会等。各类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既让老年人在这里学到知识、陶冶情操,又使老年人的生活充满朝气和乐趣。

——老有所乐。5月10日晚上七点多,我们考察团参观了东邻社区民众联络所。这是新加坡一个高层次的社区,络绎不绝来到社区活动的即有年长者,也有年轻人和少年儿童;既有医生、博士,也有船长、工程师等社会各界人士。联络所是由几幢高层建筑围成半园型的房屋组成,各类活动都有固定的区域,共有陶艺室、武术馆、调酒室、健身室、练声房、烹饪室、乐队室、绘画室等等,仅武术馆的占地面积就比篮球场还要大。每个来社区活动的人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这里找到知音。

我们来到300多平方米卡拉ok会场里,出现在大家眼前的是这样一幕场景:台上表演者放声高歌,台下观众积极互动。参加活动的人群中绝大多数是华人,但也有不少马来人和欧美人,老年人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当得知我们是来自中国苏州的客人时,表演者立即为我们献上一曲中国民歌。联络所活动的组织者还为我们精心准备了中文版的卡拉ok伴奏带,热情地邀请我们的团员与他们同唱一首歌。尽管我们的肤色不同、语言有差异,但是当一个和而不同、和睦共处的国际大家庭显现在我们的面前时,竟然让我们参观团成员流连忘返了。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老有所为。在东邻社区民众联络所里,我们看到不少老年人的身影:有的穿梭其间维持秩序、协助开展活动,有的教授知识,或做义工布置、整理活动器械。我们随介绍者走进品酒室时,一位年过花甲的主持人正在给学员做调酒示范,桌子上摆放着许多酒杯和颜色不同的酒。当得知我们访问团有一位成员当天正巧是生日,热情地斟满了红葡萄酒,虽然彼此才刚刚认识,满场黑眼睛、黄皮肤、同根同族的华人拍手齐唱、真诚地祝她生日快乐!并举杯共同祝愿中新两国人民的友谊世代长存!那一份浓浓的异国社区氛围感染了我们每一名团员,那情景至今还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二、新加坡养老服务的启示

新加坡,这个名字如今对于我们苏州人已经不再陌生。在苏州工业园区学习、借鉴新加坡的十多年经验里,从各种媒体报道、文章故事中,与朋友和同事闲聊的话语间,我对新加坡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而真正感性地了解、认识她,是这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置身于这个美丽、清洁的海滨国家,我深切地感到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语言、多元文化和谐共存,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发达与纯朴等多种因素融汇相通,从而构成了新加坡良好的人文氛围并具有独特的魅力。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令世人瞩目成绩的同时,新加坡政府还不断加大社会事业各项建设和管理,更没有忽视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保障。新加坡在养老方面的成功经验给了我们许多启迪。

启示之一:进一步落实养老服务事业政策,尽力完善养老服务设施。

苏州市政府已于2017年12月出台了《苏州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这个意见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总体思路、扶持政策、相关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其中对于服务方式多样化提出了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大力发展家政照料、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项目,实行有偿、低偿、志愿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苏州市到2017年,要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覆盖全体老年人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苏州模式)。其中开设老年人常见病专科和家庭病床,覆盖面达到全市老年人口的90%以上,老年人日间护理、康复床位达到5000张以上。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总量达到全市老年人口的18‰以上,城区22‰以上,具备全护理、半护理服务床位占养老机构床位总量的30%以上。文件还从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布局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政策都为我市的养老服务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关键是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尽快将这些养老政策落实到位,让老年人从中得到实惠。

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新加坡等国外的养老政策。比如:一是吸收新加坡在购买房屋上兼顾养老的优惠政策;二是学习新加坡的“倒按揭”(以房养老) 模式。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公益性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个机构处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我们在制定本国的养老政策时,既要兼顾国情地学习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地大胆探索。

启示之二:进一步发展养老服务“朝阳产业”,做好社会养老服务工作。

养老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它是一个带有公共性、福利性特征的领域。要想办好养老机构,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需要财政、税务、金融、土地、工商、规划等多方面的配合和政策扶持。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2月转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中特别指出,要鼓励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的方式兴办养老服务业。这表明我国的养老服务业已经彻底向社会资本开放。曾有“敢为天下先”的浙江人斥资1400万元开办了省内规模最大的民营养老院,经营了一段时间出现巨额亏损。当其向银行融资时,却得到“养老院是非赢利性社会福利机构,既不能作抵押,也不能贷款”的答复,最终面临关门窘境。如何开办、扶持、经营好养老机构还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多方面的探索,让经营者和受益者“双赢”。

如何做好国际养老工作的对接,也是中国面临养老服务的又一大课题。近日,从新加坡英文《海峡时报》的报道中获悉,中国已经成为新加坡中产阶级退休后选择的定居地点之一。中国丰富的文化生活、快速发展经济和较低的生活费用,都是新加坡人作出这项选择的原因。据调查,愿意选择到中国过退休生活的新加坡人中,包括前银行职员、商人、专业人员和公务员等。对新加坡的华族来说,他们选择中国作为“退休天堂”还有其它原因,包括:对中国比较有亲切感;由于外表一样,通晓华语,有共同语言,容易融入当地社会;中国不像欧洲或其它西方国家那样,他们不会受到种族歧视。其实,不论是新加坡、台湾等东南亚一带的华人华侨,还是居住在欧美的外国人,他们都很向往古老的东方文化,喜爱“人间天堂”——苏州。苏州凭借着紧邻国际大都市上海的地理优势、经济的快速发展、良好的招商环境、廉价的劳动力市场、2500年的吴文化历史,已经成为外商投资的一片热土,居住、学习的第二故乡。做好服务外国人这篇养老大文章,让海外华侨感受到“少小离家老大还”、游子回乡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的亲情和落叶归根的乡情,也是苏州各类养老机构需要考虑和实践的重要工作。

启示之三:进一步加大传统伦理道德宣传,形成重视养老良好风尚。

新加坡老年人有困难解决的途径分别是:先子女、后兄弟姐妹、再社会团体协助解决,家庭里实在有困难解决不了的,经调查核实,才由政府承担。在中国,虽然各级政府没有明文规定家庭的“内部事务”,但随着老年人的增多,老年人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年人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就安定,家庭就和睦。在现阶段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无论是国情还是经济、观念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城市老人绝大多数还是会选择居家养老。下世纪,许多独生子女家庭更要面临“四二一家庭”的养老严峻挑战。199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的正式出台,是时代的产物,对落实、巩固家庭养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实践证明,仅仅依靠《老年法》来维系家庭养老有时也难以奏效。也常在各类新闻媒体上看到子女不尽赡养义务或“空巢”老人双双病死在家中的负面报道。社会舆-论在呼唤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呼唤传统伦理道德——孝道的回归。实现家庭养老,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需要传统的孝道观来维护。

改革开放给中国注入了空前的生机与活力,也给就业者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强,直接影响了子女对父母行孝。现在大部分城市的老年人都有退休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他们最期盼和渴望的是子女在精神上的慰藉。深受大家喜爱的歌曲《常回家看看》,用朴实的语言告诉年轻人:平日的电话问候,节假日的探望,看病住院的关怀,生日的温馨祝福,都会给父母带来安慰和温情。关爱生命,注重生命质量,让老年人在有生之年享受真正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孝道。

金相邻、银亲眷。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互帮、互助——和有困难的老人“结对子”。在子女不能和老年人居住、不便及时照顾老年人的情况下,邻居、同事、朋友要伸出援助的双手,给予身边的老年人适当的关心和有效帮助。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也要大力宣传养老的重要意义和先进典型事例,通过舆-论宣传、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重视养老问题,增强责任和义务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动员社区全体居民,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尽心、尽力。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 [篇2]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城市岛国,面积近700平方公里,人口480万,60岁以上老年人94.7万人,占总人口的18.94%,年满100岁以上老年人407人。新加坡与太仓一样,人口老龄化程度十分严重,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去年,太仓市派遣我们21名干部前往新加坡新华管理学院进行社区民主管理专题培训。我们带着养老的课题,听教授讲座,与社区“领袖”、社区服务中心“干部”交流,到人民行动党基层支部、市镇理事会、“飞跃”慈善机构等实地了解情况。以下,以我们的所见所闻,分析一下新加坡依托社区养老的情况,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一、透过理念创新,实现人生最后阶段生活质量的提升 新加坡不属于福利国家。该国老年人在经济上的养老支撑,主要依赖过去工作时自己交纳的公积金(账户)的积存来实现,而在生活上的照顾以及精神上的抚慰,则通过家庭,同时由社区各类慈善团体提供的服务来完成。

1、“活跃乐龄”,使老年人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周孙铭在授课时,向我们介绍新加坡 “乐龄”的由来:1997年,某机构作过调查,新加坡

人活到67岁就觉得自己老了,但是美国人活到77岁才感觉到自己老。新加坡人比美国人早了10年以为自己老了(中国人一般在60岁感到自己老了,中国人比新加坡人又早了7年)。为了教育国民正确面对年老,使国民特别是老年人有一个良好的心态面对年老,新加坡人称“老龄”为“乐龄”,寓意为快乐之龄。确定每年11月份的第3周为“乐龄周”。

面对人口老龄化,新加坡从国家层面到社区各个层面都建立乐龄理事会,设立乐龄中心,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或文体项目。感受最深的是“银之圈”职总安老日间托管中心的工作。该中心为乐龄人士提供“社交与娱乐性的活动”、“运动与健身”、“基本健康检查”、“集体性与郊游”、“讲座”、“午餐与茶点”等服务,以及良好的集体活动的场所和环境,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服务,把老年人联系起来,愉悦他们的身心。

在考察社区服务中心工作时了解到,新加坡乐龄理事会为推广“乐龄”的理念,在学校设立活跃乐龄相关课程。理事会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生的人群,与更年长者相比,这一代人有更多机会接受教育,理事会希望以他们中优秀的乐龄人士为榜样,向其他人传递一个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必要性的信息。

2、“服务外包”,使老年人完全实现老有所养(助)。 在考察基层社区和社会团体时,有一个话题与太仓一样

多,就是“服务外包”。但它不是经济领域的服务外包,而是社会领域的“社区服务外包”。

负责“飞跃”社区服务外包的凌展辉主管,他告诉我们:飞跃社区服务机构,作为注册的全国性慈善社会团体之一,它建立的价值与理念是:透过全体成员的合作,提供有创意、可信赖和细心的社会服务。它辖管的是“乐龄中心”、“家庭服务中心”、“邻里联系中心”、“学生托管中心”、“特殊幼儿教育与发展中心”、“领养资源中心”、“AHD专业培训学院”等。它所提供的服务范围是:婴幼儿的发展阶段;少年、成年的预防阶段;家庭、特别是乐龄的治疗阶段等。

作为专业的社区服务外包组织,它依据政府、特定部门或相关组织提供的工作范围、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和工作最终实现的目标等情况,全盘设计工作程序、测算工作数量、核定工作费用,尔后通过网上招标的形式进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专业审计单位对每个工作的细节进行核实审计,从而确保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飞跃社区服务外包项目中,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是服务外包的主要项目之一。它根据一个地区、一个时期乐龄人士的情况进行了解和测算,尔后提出意见。以2017年为例,该机构对某社区的乐龄人士进行调查,26.3%为两人或更少人住,65.9%没有完全经济能力,依靠子女经济资助,35.8%有慢性(长期)疾病,6.7%(65岁以上)需要援助,并且是高危人群。根

据这些情况,该机构制定工作计划,设计工作程序,确定工作目标,让政府、相关机构和需要服务的人群进行选择和论证,从而使乐龄人士在最大范围,并通过服务外包的途径,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助。

3、“鼓励学教”,使老年人满足求知欲望。

新加坡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从所有教授的讲课,到各处实地考察,都能深刻感受到“教育兴国”的理念。因此,“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成为这个国家,尤其是社区研究和实施的重要课题。

在考察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基层支部时,有一份资料是这样写的,为鼓励乐龄人士到校园读书,新加坡新跃大学和活跃理事会签署协议,2017年1月起,凡在新跃大学修读“通识教育课程”的乐龄人士,50岁至59岁者学费可获10%优惠,60岁以上获20%优惠。他们还可以跟其他修读这项课程的年轻学生一样,按学习进度和最终学成的结果,获学士学位等相关学历,没有年龄限制修读。基层支部的一位副主席说:很多人忙碌一生,不知道藏在内心深处的梦想和爱好,通过修读,能让他们圆梦,真正过上活跃乐龄的日子。

在社区,乐龄人士主要通过修读课程的交流,以及网络、技能学习和专题讲座,实现学习和受教育的梦想。

在考察市镇理事会工作时,有一份资料是这样写的:在今日科技与资讯发达的社会,上网已经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

活动之一,对于新一代的年轻人,更是如此。乐龄人士们,我们对子女在网上的活动又知多少呢?新加坡正是通过这样的激励,使乐龄人士融入社区,走进他们赖以生存的集中学习交流场所,更使那些过去没有受过教育,或程度不高的乐龄者提供学习的机会。

二、借鉴先进做法,实现依托社区养老效应最大化 太仓市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市(县)之一。如何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通过政府、社会特别是社区的工作措施,使严重的养老问题得以缓解,并逐步解决,是我们今后要着力研究的课题。

1、创新理念。太仓老龄事业发展的许多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在理念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上应进一步突破。政府示范性养老福利机构必须走“公办民营”之路;居家养老服务应探索“服务外包”做法;社区养老(提供助餐)应借助市场的力量;社会各种养老方式应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应贴近老年人的需要。

2、加快发展。社区养老作为政府、部门、单位、企业和家庭养老的“枢纽”,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设施包括老年人的活动设施(室内、室外),服务设施(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社区治丧设施规划建设必须到位),环境设施等等;活动服务载体必须完善,载体包括建立完善的老年组织,组织丰富的老年活动,开展多样的老年交流等等。资金相应

得到保障,资金包括必要的组织经费,“一事一议”的活动经费,必须的设施投入经费等等。因为,只有社区基础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才能有效地实现社会的平稳转型。

3、强化功能。中国的养老理念与新加坡不尽相同。我们强化的是在政府指导下的社会保障,而非新加坡在政府高度管理下的家庭保障。因此,社区作为社会范畴,其保障功能必须强化。要不断完善老年人的保障政策。政策包括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住房、教育、司法救助等。不能在具体的政策上实行“高福利”,不然有违社会的公平。要不断完善老年人服务体系。体系包括家庭养老道德体系的建立和考评,社会(企业、团体、民间组织等)养老服务机制的准入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政府示范养老体系的转型和提升等。要不断增强老年人自我保障意识。应在老年人中加强“自己养自己”(新加坡养老模式)理念的宣传和教育,同时应强化子女对老年人赡养的责任,从而使老年人、家庭、政府和社会在养老事业的发展上形成共识,并协力推进。

【新加坡养老发展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新加坡南洋大学的发展历史09-13

养老院的发展前景10-11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考察报告10-27

中国养老地产行业发展前景08-03

南通市建筑企业改革发展学习考察报告08-31

新加坡历史08-22

新加坡的习俗禁忌04-14

新加坡习惯禁忌10-17

关于新加坡的作文12-19

美丽的新加坡作文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