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考察报告

时间:2022-08-03 19:13:56 考察报告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3000字湘西考察报告

一、前言

3000字湘西考察报告

依照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教学要求,外出写生是美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搜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方式,2012级美术班全体同学,于10月19日在辛立强老师和杨刚等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湖南省矮寨、凤凰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学考察。考察期间,全体同学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对矮寨、凤凰有名的景点——矮寨公路奇观、矮寨大桥、沈从文故居、山江苗寨等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考察我收获良多,眼见了不少中国特色民族风情,使我们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感觉,去观察自然,到生活中去感悟生活,下面我将本次教学考察的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二、考察地点简介

矮寨,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附近,湘川公路从寨中穿过,是一个风景美丽、古朴的苗乡集镇。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西南部,属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境内,与贵州省为邻。凤凰古城古称镇杆,自古以来就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凤凰古城由于地处偏远,各种古建筑保存的较完整。

三、考察目的

通过对湘西几大著名景点如矮寨大桥、凤凰古城等景点惊醒实地考察,了解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体会自然风景。学习感受其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富的文化内涵、质朴的文化气息是我们学习考察的目的。

四、考察所见

1、背篓

在湘西,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人们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湘西是背篓的世界,也是背篓背出来的世界”,一只小背篓承载了人们的梦想与现实。在路上随处可见背篓,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只背在背上竹篓,更是一道风景、一种文化。

湘西的背篓,名称、样式、用途各不相同,有洗衣服的“洗衣背篓”、背婴孩的“儿背篓”、背粮米的“米背篓”等。一只小背篓,演绎出湘西无数精彩的故事。

2、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主任,楼下架空。凤凰的吊脚楼沿河两岸,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

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3、凤凰朱砂

凤凰朱砂享誉天下,又名丹砂、辰砂。曰丹砂因其颜色丹红,曰辰砂因凤凰汉朝时属辰阳县。朱砂可入药,《神农本草经》载有46种无机矿物入药,按治疗价值分上中下三品,朱砂列上品之首。凤凰在汉代、三国、隋朝时属辰溪县,那时的辰溪县内只有凤凰产朱砂。朱砂的有用元素是汞,汞是自然界唯一的液态金属,多用于化工、仪表、医药、工艺美术方面等。据地质学家证明,凤凰富集有巨大的朱砂矿田,被中外科学家列为环军太平洋朱砂富集成矿带而令世界瞩目。 在风水学中,朱砂是经由日月精华的矿脉中采集,因吸收天地之正气,所以带有极强的阳气磁场。朱砂不同于玉石、天珠握在手时是冰凉的感觉,它握在手里是温暖的,也就是说朱砂带有极强的阳气磁场。在巫傩文化盛行的湘西,人们把朱砂视为珍宝佩戴于身,或用于建房、竖大门、墓葬、安碑等。在神秘的湘西赶尸中,赶尸人用朱砂

封住尸体的七窃来镇煞。朱砂也是开运、祈福、纳财的上上极品。如果某处的风水不好、邪气太重,使用朱砂具有明显的镇邪奇效。

朱砂还可用来做颜料,近年来,随着资源不断枯竭,作为优质、稀有、不可再生的天然矿产品,朱砂在国际市场上水涨船高。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创作的《万山红遍》就是朱砂画成的,其中一幅3.1平方尺的作品拍买价达到501万元。

4、青柚雕花蜜饯

雕花蜜饯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食品,相传古时候有一年,一连下了3天3夜的大雨,洪水淹没了靖州城,城中男女老少都聚到北坡避难。人们所带的食物渐渐吃光了,只好靠坡上的野茶、树根等维持生命。这时有一个叫甜姐的侗家媳妇,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个还未成熟的柚子,她摘下一咬,顿觉满口苦涩。甜姐想,假如这柚片拌点蜂蜜该是什么滋味呢?于是,她将其放在蜂蜜中浸了浸。柚片吸满了蜂蜜,味道变得既甜又香,还散发着阵阵柚香。后来,甜姐制作的蜜饯问世了。再后来,心灵手巧、颇具匠心的侗家姑娘们将仔柚切成

的薄片,雕刻上各式各样的图案,制成蜜饯。后经逐步改进,代代相传,遂成湘西一绝。

《3000字湘西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雕花蜜饯是当地苗族、侗族独特的民俗特产,村寨嫁女娶媳,办寿宴等都得上雕花蜜饯,因此,旧时加工雕花蜜饯成为当地苗族、侗族村寨成年女性日常的甲午活动之一,与传统的女工具有同等重要,是苗族侗族妇女智慧的结晶。

据史料记载,青柚雕花起源于五代,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主要以当地产青柚为原料,将青柚去粗皮,切成条块,再用专门的刀具雕刻出龙、凤、虾、鱼及花、鸟、虫、叶各类图案,制成雕花柚片后,用清水漂洗,再与明矾、铜一起入铁锅沸煮,独特的加工工艺使煮过的雕花柚片得以保持青柚固有的色彩,表皮翠绿、表里纯白。煮好后起出放入蔗糖或蜂蜜浸泡腌制,再经煎酿晒干成蜜饯;每年的农历六月以后,村寨成年女性就会带着自家的雕蜜饯行头:一个筛箩、一只木桶、一把柳叶刀,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雕 蜜饯。这些巧奇天工的艺术品,靠的是侗族、苗族妇女灵巧的双手和聪明的才智,

在代代口传身授下留存下来,向人们诠释着苗族、侗族女性的日常生活和内心世界.

青柚雕花蜜饯整个加工过程都由大娘老嫂或巧妇姑娘们完成,柳叶刀是她们造型的唯一工具,青柚是她们用来制作艺术品的天然材料。采摘下来的柚子可以整个雕刻,也可以切成或圆或扇的均匀薄片进行雕刻;她们既没有受过正规的艺术教育也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在雕刻前不会在材料上进行构图,而是直接操起柳叶尖刀在圆柚或片上施展她们的才艺,采用穿、插、削、挑等独特的雕刻手法,雕刻出来的雕花蜜饯作品造型美观、工艺精细,技法娴熟,其线条流畅,刀工细腻。在造型和纹饰上的灵感是多方面的,有从传统中借鉴,也有结合自己的想象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物象进行观物取像创作。将民间美术中常用构图原则与本土艺术及本民族传统相结合,将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融合在一起。靖州青柚蜜饯雕刻内容丰富:既有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又有人物器皿、吉祥字画等。各类图案生动活泼,如“孔雀开屏”、“燕子啄泥”、“二龙戏珠”、“嫦娥奔月”、“鱼儿戏水”。 雕花蜜饯生产工艺流程复杂,这些生产技艺是湘西人民的智慧结晶,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它充分展示了苗侗人民的创造力和手工技艺水平。

五、见闻感受

1、古城商业化。道路两旁是一家接一家的商店,货物琳琅满目,但晃眼过去,全国的旅游景点都卖的一样。商家们都喜欢在明显的位置放上大标牌,向顾客证明自己才是某电视台或某网站推荐的正宗独

家。入夜后的凤凰,灯光璀璨的犹如开屏的孔雀。灯光下筹光交错的酒吧,躁动疯狂的人群。我想象中的凤凰,应该是梳着两个大辫子,有双晶亮明眸的清纯女子,而不是这样风韵成熟的风尘女子。难道只能在清晨六点左右,才能感受到“清水穿城过,人家尽枕河”的质朴清冷。青石板路,吊脚楼,古城墙,老院落只有在过滤掉不属于它的喧闹,才能嗅到一点味道。凤凰不是不美,但古老的吊脚楼经不起一溜铺开的酒吧摇滚震动。

2、传承人的锐减,造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断层。2017年8月,当地。州政府公布的凤凰县11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部是65岁以上的民间艺人。加上民族文化、工艺和技术的烦琐复杂性,年轻一代不屑于学,随着掌握其工艺和技术的艺人去世而面临消亡的危机。

六、结语

这几天的游览和考察,让我不仅欣赏了湘西优美的风景,感受了文化名人的气息、民风异俗、以及历史文人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此次的采风教学,培养了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我们从画本图片中走出来,进入实地艺术考察。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一路走来,我们见到许多奇山怪石,亲临了不同民族的生活圈子,了解湘西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开拓了视野,增加了知识,也了解国情和民生。

3000字湘西考察报告 [篇2]

2012年8月,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校组织教职工赴凤凰古城、张家界景区等地进行学习考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深入交流,在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城镇、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深受启发,对我区今后在文化旅游规划、文物保护与开发及文化与旅游融合等方面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打造名城的“天下凤凰”

凤凰县西与贵州和重庆接壤,全县有9个建制镇,15个乡,总面积1756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4%。凤凰古城历史悠久,宋、元、明至清初古城为五寨长官司治所。古城位于沱江之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在凤凰古城,通过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浓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凤凰的旅游品位,旅游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3000字湘西考察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清晨,薄雾弥漫的沱江岸边,苗族阿哥阿妹的歌声从江水上空飘来,苗族妇女开始在歌声萦绕的江边捶洗衣服……这些是凤凰人早已习惯的生活,也正是这种复归心灵静谧的生活,成为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凤凰古城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民族文化,与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相互交融,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原始戏剧活化石傩堂戏、地方风味十足的阳戏、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文茶灯,以及玻璃吹画、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这些具有珍贵的保护研究价值的民族特色,同样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目光。

近年来,凤凰县实施“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建设新城、修复长城、打造名城”战略,累计投入资金近4亿元,使古城保护 1

与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凤凰古城快步走出大山名扬四海,“天下凤凰”品牌声誉鹊起。凤凰一度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和“中国旅游强县”,被NHK电台推介为“世界名镇”等。

二、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主要经验

1. 政府重视,全民参与。凤凰县里专门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与城市规划委员会同一套机构)等古城保护整治机构,保护整治和管理工作由县里主要领导亲自抓。同时,全民动员保护管理古城,增强人们保护古城的主动性、自觉性。

2. 科学规划,细化方案。高起点、高标准制定了《凤凰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古城的保护、建设与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同时,根据古城实际,细化合理的实施方案。

3. 严格审批,严格管理。为保护古城风貌,明确规定,凡古城历史街区不准随意开设店面,不准随意改建加层,不准随意占道经营,规范街区店面招牌,禁止机动车在石板街通行,古城内原则上不再增加新的建设项目。全面摸清古城房屋建筑分布情况,建立图像等数据库;对典型特色民居进行了挂牌保护,由政府筹资保护维修。明确审批权限,完善规划审批手续。对核心区内新建、扩建项目,要经过规划、建设、初审,凤凰县政府同意后,报州规划部门会审;重大项目,要报省建设厅审查批准,并报建设部备案。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严格按有关法律审批。

4. 重抓修复,依法整治。投巨资对110多处文物景点进行了大规模保护、维修。复建了两个城门,整修了沈从文故居、万寿宫等,新建了沱江边的万名塔等等,对沱江沿河风光带进行了整治和亮化美化。严格按照《保护规划》要求进行保护整治,县委、县政府带头搬迁,机关单位逐步搬迁,居民个人鼓励搬迁。2003 2

年以来,投资近4000万元对古城核心区和风貌协调区内近1000栋不协调建筑(主要是吊脚楼、沿街房屋、民居群)进行了整治。整治中强化现场质量监管,重点把好材料、色彩、体量、工艺质量关,最大限度的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使古城风貌基本得到协调一致。

5. 创新模式,壮大产业。大胆创新发展模式,实行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进投资商和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开发旅游业。2001年,凤凰县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将八个主要景点资源的50年经营权以9.3亿元转让给黄龙洞公司,公司与凤凰县政府达成协议:每年经营收入的2%作为文物保护和维修经费。该公司头两年就投入78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沱江河污水治理,并投入巨资整合资源、全新包装、大力宣传、打造品牌,把主要旅游景区推向市场,取得巨大成功。

三、对建设中国著名古镇休闲旅游区的几点思考

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深入交流,考察地的古镇旅游规划、古镇保护与开发、文化与旅游融合、古镇营销等先进理念、方式方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对我区今后在文物古迹保护及旅游开发方面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依据。为有效推进我区建设著名休闲旅游区,结合考察的启发,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挖掘文化,加大与旅游的融合力度。我区的明十三陵景区特色明显、底蕴深厚。我区可借助湘西各镇的文化特色,整合资源,突出主题,坚持把保护、弘扬历史文化与县城西区的城市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明十三陵历史文化精髓融入到商业街区、公园、雕塑、广场的规划建设之中,集昌平历史传统和城市时代精神于一体,打造城市文化景观群,提升商业文化内涵。

2.科学规划,实施“重点打造、重点推进”战略。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开发,要严格按照文物古迹休闲旅游区整体规划进行实施。在开发建设时序上,要实施重点打造,重点推进的战略。重点推进是以文化为基础,确定开发时序,分时段重点推进各阶段的保护与开发;对于项目的推进,也要按照规划,择其重点,有序推进。

3.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明十三陵文化内涵。发挥专业队伍和民间爱好者的作用,收集、挖掘、整理和保存与明十三陵相关的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碑史料,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传说、民歌、民谣等,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扩大明十三陵的知名度。同时,还要以是明十三陵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加强对我区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制和开发。

【湘西考察报告】相关文章:

湘西采风实习报告08-02

湘西支教活动总结02-18

湘西美景作文(精选20篇)10-19

湘西苗族都有什么风俗12-07

湘西地区导游词09-05

湘西端午节习俗06-25

湘西的骄傲初中作文(通用17篇)04-18

湘西德夯苗寨导游词10-08

湘西凤凰古城导游词09-02

湘西古丈县导游词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