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时间:2023-01-03 01:24:58 选择方法 我要投稿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许多学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考入了某大学的某系某专业后大为失望.叹息道:“早知如此,真不该来。”由于学校专业不如意,他们开始旷课。他们中的多数都从未考虑过“将来做什么”,是一些没有弄清自己有怎样的特长或潜能发展方向便选择了学校专业的人。这样的人入学后适应不了自己所选择的学校与专业,因而终日苦恼。他们的选择是失败的选择。下面将这些失败的选择的原由介绍一二:

  (1)仅凭高考成绩与名次便做决定。

  (2)仅因为是自己喜欢的某大城市便选择了该城市的大学。

  (3)只要是自己理想的学校,什么专业都报考。

  (4)仅仅因为是名牌大学而报考

  (5)在教师的劝说下报考。

  (6)在重能力的大学里,艺术系、体育系、语言学系难度低,所以报考这些系。

  (7)仅以考试分数相当为理由报考并无什么兴趣的专业。

  (8)仅以现在就业率高为由选择专业。

  (9)因为好朋友报考,所以自己也盲从。

  (10)因为社会上普遍认为该校“一流”而报考。

  在选择大学、专业时,除了了解自己的素质以外,还要了解、研究一下这所大学、专业的内容与社会评价,如这是—所怎样的学校,都有哪些课程;人员配备如何,设备怎样;进行哪些教育,都有什么讲座等。了解大学的特点也是十分重要的。

  将来自己要做什么?

  在充分了解了大学的特点与自己的特长之后,就要明确奋斗日标:自己将来做什么,从事什么职业。就业可以大致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A)在以大城市圈为中心、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开展业务的企业政府部门就业。

  (B)扎根于家乡的土壤.选择对地区社会有所贡献的工作。

  (C)因为老家没有中意的企业,只好到大城市去发挥自己的特长。

  根据自己希望的不同类型,所选择的大学也应各不相同。

  如果希望是(A)类型的话,则选择全国招生的国家、地方大学及私立大学乃是明智之举。   如果希望是(B)类型的话.最好报考当地的大学。

  如果希望是(C)类型的话,应该选择你比较熟悉的城市里的大学。

  大学毕业生大多愿意找一份“哪怕平凡但收入稳定的工作”,具体讲就是“公务员”或“工薪族”,其次还有一部分人希望从事“不受人指使、自食其力的职业”,具体讲就是“公司经营者”、“手艺人”、“商店主”、“从事农业、林业的人”、“医生”、“律师”等。

  仅仅为了当公务员或工薪族便报考法律系、经济系有些显得太缺少青年人的朝气,同时这种选择也是很欠考虑的,入学后很有可能导致旷课之类事情的发生。

  大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并教会学生怎样做人,造就专业人材的机构。如果只是抱着当个公务员也行,当个工薪族也不坏的想法去混的话.就不能集中精力学习,也就无法掌握大学毕业生应有的能力。

  这种人即使毕业后侥幸找到一份工作.也会很快成为一名落伍者。如果不结合人生设计与就业去选择大学及就读专业,那么事业成功的希望是不会有的。

  每年高考填报志愿都让家长和学生头痛,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总是让人左右为难,举棋不定。到底什么是自己的“最佳”专业?在确定“最佳”专业时,应该考虑哪些现实因素呢?

  高考志愿是指高考考生在选择自己愿意就读的高校与专业时,按规定向招生部门和高校就自己的决定所表达的书面意见。通过填报高考志愿,一方面,考生表达了自己的要求, 包括希望就读于哪种学校、哪所大学,喜欢什么专业等;另一方面,各高校又以学生填报的志愿为其录取的基本依据,从众多的报考者中择优选拔合格的新生。高校与学生之间的这种“双向选择”, 正如人们求职、找工作实行的“双向选择”一样。   填报志愿无论对考生还是对学校和招生部门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高校录取新生,既要以文化成绩为主全面考查学生的德智体条件,又要切实尊重考生志愿。对文化成绩上了线的考生,学校应严格按志愿录取。特别是实行学生缴费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的高教体制后,考生志愿将更加受重视、受尊重。因此,高考志愿不仅极大地关系到考生能否进入相应理想的院校、专业,也关系到高校能否挑选到合格的学生,更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考生、家长、学校乃至社会都应重视填报志愿这一环节。

  但是,在近几年招生中,却出现了有的学校(专业)报考人数过于集中,有的学校(专业)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2倍、3倍乃至4倍、5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或无人填报。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一些考生和家长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毕业生的使用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缺乏了解,同时更重要地是对自己的潜能和优势也缺乏清楚地了解。   在人生第一次重大决策时,要综合考虑和研究很多因素,但概括起来应是两大因素:一是外在的现实因素,也可以认为是短线因素;二是内在的个人潜能发展因素,也可以认为是长线因素。对不同的考生而言,这两大因素之间有机地结合虽然比较困难,但为了不至于“悲剧”重演,如何把握招生实际情况,又能立足长远发展,我们分别根据不同考虑因素提供相应建议,供参考。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升学因素 重点考虑这一因素的考生或家长,一般是把保证被录取作为第一目标,把其他因素放在其次,这一般是高考成绩不大理想又希望尽快升学的考生。他们最大的担心就是能否升学,因此在大学的专业选择面上存在一些局限,甚至很多人宁可报考“冷门”,也不愿冒不必要的风险。这种考虑对于他们是最现实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保证能够被录取的情况下,仍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能否通过学这个专业得到更大发展,选择面虽然少,但仍有选择。一方面,在有限的选择中,去选择更适合潜能发展的专业,无疑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开端。另一方面,虽然不能进入符合自我潜能发展的“最佳”专业,但如果进入相近专业,同样为今后的“最佳”专业方向的发展打下基础,再通过进一步地考研、读博得到修正。例如如果计算机专业是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但由于语文或化学成绩不太好,影响了你的高考总分,与其报考风险较

  大的计算机专业,不如报考较“冷门”的数学专业。有了数学基础,再主攻计算机专业便有了扎实基础。

  这类考生我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建议:要想在未来得到长足、持续的发展,选择更适合的专业比选择学校重要得多。因此,在有把握进入自己的“最佳”专业时,可以考虑“降格”选择院校,如大城市到中等城市,发达城市到发展中城市。在你追求人生目标当中,有句话相送:要立大志、立长志,相信自己的潜能会最大发挥出来。

  就业因素 把将来毕业后求职是否方便放在第一位,其它因素作次要考虑,这往往是一类很有把握上线被录取的考生。能否容易找到工作,也是家长非常关心的因素,因为家长深有感触。这几年我国的职业需求情况变换很快,甚至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孩子苦恼,家长痛心。基于这种考虑本应无可厚非,但有些家长过于把这个因素放在首位,而忽略个人的潜能发展,将会得不偿失。原因有三:其一是职业“特点”变换很快,难以把握,当你认为很“热”的时候,可能快到“冷”的时候了,这和炒股一样,此一时,彼一时;其二即使找到了需求很大的专业,如果做得不开心或不够出色,或者说不适合这种职业,同样也容易被淘汰。因此,家长和考生们切莫被眼前 “火热”的就业形势所误导,在充分考虑就业前景时,同时别忘了自我潜能是否能在这个领域得到大的发展。

  名校因素 非名牌大学不去,这是一部分“尖子”学生的普遍想法。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炫耀和光彩,而和自我潜能发展的专业相去甚远,可能获得的是暂时的“面子”,却将得到终生的悔恨。

  我们奉劝那些“尖子”学生,在考虑名牌大学的同时,不要忽视专业。因为专业将可能终生与你为伴,而学校只与你相处短暂的时光。未来社会虽然需要通才,或复合型人才,但专业更是立足之本。选择了更能充分发挥潜能的专业或职业,你的人生目标就会更远大,就不会为眼前的考试、暂时的排位斤斤计较,因为你更醉心于创造社会价值,更醉心于迈向自我实现的境界中。

  成本因素 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一般要考虑选择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或奖学金、助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和专业,而把其他因素放在其次。有这种想法的家长和考生我们更能理解,如果自己的潜能发展的确可以在这样的院校找到相应的专业,那是最好不过了。但如果和自己的潜能发展太背离,也许需要慎重考虑。例如,自我潜能可能应该在美术方面得到最大发展,而由于经济问题,可能只好选择师范类的计算机专业。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和考生必须要重新算一笔帐,也许进入了师范类的计算机专业暂时少花钱,最后可能也因此拿到了文凭,但工作的不顺心和压力,可能会导致他重新学习美术,到

  那时浪费的时间用金钱难以买到。当然不排除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来学习美术,但无论如何一个业余的美术工作者很难与一个专业的美术工作者相匹敌。

  好在我国已经出台了“贷款助学”的政策,充分利用这个条件进入你的“最佳”专业,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社会实践。到那时你所享受的不光是学到了自己喜爱的“最佳”专业,同时也享受到了终于有能力偿还贷款的一种快乐。要记住:在这样的时代,时间比金钱更重要。

  对策 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需要把升学、就业、成本和潜能发展等几个因素综合兼顾,统筹考虑。事实上,许多家长,还有更多的因素要考虑,如考生身体状况、院校或专业竞争状况、地理方位、院校条件等,但无论如何你必须了解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因为命运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未来最大的赢家是善于控制自我的人。

  经过我们这几年对高考生心理特点研究和实际测试的应用情况,我们认为影响一个人潜能发展的四个重要因素是:学科兴趣、生涯动机倾向、能力发展的优势所在、以及自己的个性禀赋特点,以及对这些方面予以全面、综合地考虑和分析。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 [篇2]

  近日参加一个电视节目,谈到上大学与就业之间的关系问题。有嘉宾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高等教育只有不到8%%的毛入学率,升学竞争激烈,上大学难,但就业却相对容易,先是有包分配,后来大学生自主择业,但只要有一张文凭,就不愁找不到“金饭碗”,至少也能找到“铁饭碗”。而如今,上大学越来越容易,每年的高考升学率已超过60%%,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24%%,但大学生就业却很困难。

  这似乎是必然的结果。所谓物以稀为贵,在“院士满街走,教授多如狗”的时代,仅凭一个“大学生身份”,就想“走遍天下”,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那么,是不是大学生真的就严重贬值?读大学真的就毫无意义?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仅以“大学生身份”的来衡量求学的价值,那么大学生无疑是贬值的。今天的大学教育需要的恰恰是走出“大学生身份教育”的牢笼,回归到大学教育本身上来。简言之,大学应该回报给学生高质量的教育,而非一纸作为求职敲门砖的文凭——仅有这样的“回报”,这一敲门砖也难以敲开求职大门。每个高三学生选择上大学,追求的不是获得名校的学历身份,而是在这所大学里接受“货真价实”的教育,改变一直以来“上大学有用,读书无用”的升学观念。

  大学教育的真实魅力就在于此。从这一角度看,“暂时”抛弃追求学校外在光环的功利行为,会收获更长远的回报,能力和素质才是学生可以“走遍天下”的不二法宝。美国中学毕业生上大学时,是根据自己的个性和兴趣选择自己中意的大学,而不是一味追逐所谓的名校,就是这个道理。

  但在我国,要像美国高中生那样选大学还很不现实。受教育资源配置、就业制度、用人制度的局限,大部分学生上大学还要考虑一本、二本、985、211等这些学校的“身份”。家长、考生和教师的择校经典原则还是:能上一本尽量上一本,能上“985工程”“211工程”的拼了命也要上。

  逐渐抛弃“身份教育”的思想,以大学教育回报给自己期望得到的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来选择大学,会成为未来的大势所趋。不做这样的选择,即便你获得北大的文凭,也可能在就业时黯然神伤。虽然北大才子的“成功故事”很多,但前辈中卖猪肉、当门卫的也不鲜见。当然,这并不是说后者就不成功,我们整个社会正需要以认同所有劳动都光荣的观念,来重新审视教育观念。

  为此,在选择大学时,如果不希望自己四年或五年之后的毕业就业十分艰难,就需要在现在想得远一些,不能简单地用“大学身份”作为唯一的择校标尺。你要设想,五年之后想做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要分析,哪些大学会提升自己相应的能力,帮助自己实现五年后的梦想;在此基础上,再看自己的高考实力与这些学校中的哪一所最匹配。不要将自己的高考实力以“不浪费一分”的方式,尽量进一所大家眼中的“好大学”。或许,你在高考之后升上大学的短暂时光中,会沉浸在“梦圆”的快乐里,但之后与学校不适应、与专业不适应等问题可能也随之而来。可以预见的是,就业难也就会在你身上如期上演,大学梦或就这么破碎。

  上述的故事,已年复一年地在一些学生中发生,我们不期望你也来重复这些老故事。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相关文章:

德国留学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11-23

如何填报志愿选择自己适合的大学11-23

高考志愿填报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11-23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防晒05-02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装修风格11-23

如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学校11-23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化妆品11-23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球拍11-17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贷款产品或还款方式11-23

如何选择用适合自己的化妆品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