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时间:2023-01-03 00:08:45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能得到培养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对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那么,如何建立和发展学生的数感呢?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数的内涵,建立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熟悉而又愉悦的生活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数学体验,产生情感共鸣,感受到数的存在,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真正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加深对数的认识,从中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

在教学认识“1”时,我创设了“美丽的家园”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从中感受到“1”的存在,学生找出了:1个人、1个太阳、1个萝卜、1筐萝卜、1座山、1条河、1块石头……在“1个萝卜”和“1筐萝卜”、“1块石头”和“1座山”的对比中,学生真正理解到“1”可以表示1个个体(1个萝卜)、1个集合(1筐萝卜);还可以表示很大的物体(1座山)、很小的物体(1块石头)。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周围哪些地方还有“1”?学生的积极性高涨了起来:电话上有1、尺子上有1、奖状上有1、门牌上有1、公共汽车上有1……使学生直观体会了“1”的含义。1除了可以表示“1个”外,还可以表示“第一”,还可以表示号码。这样,学生在生活中体会了“1”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在实践探索中丰富思维,培养数感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内心深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能得到培养的,需要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实践。

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课前有意安排学生到超市收集一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标识,使学生明白了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克与千克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我让学生分别掂1个硬币,一个图钉等,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有多重;通过掂、拎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亲身感受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最后,通过计算和称量两袋食盐的质量。使学生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又通过评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清晰而又牢固地建立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通过以上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三、在活动课堂中展现自我,发展数感

数学实践活动立足于面向全体和发展上,在导与学的活动中给学生提供了参与的机会。实际操作活动课堂这种形式正好可以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探索时间和更大的操作空间。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我首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让每一组准备50米长的皮尺或卷尺以及一些必要测量的工具。上课时,让学生带上测量工具和计算用的笔和纸,然后,把他们组织到操场上,开始布置作业。第一组测量教学楼前平台的面积(长方形);第二组测量中心花坛的面积(圆形);第三组测量篮球场的面积(长方形);第四组测量校门口水泥地的面积(梯形)……作业布置之后,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到各组做指导,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最后,检查课堂作业,让每一组的学生汇报他们的测量方法、过程以及计算方法和结果,之后,点评每一组的优缺点,并评出表现出色的一组加以表扬和鼓励。这样通过这种实际操作活动,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知识,会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而且把这些知识应用到了实际的测量中。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协作关系,更加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四、在创新作业中培养亲情,升华数感

现在的家长都很关注孩子的学习,很多家长能督促、检查孩子的作业情况,但很少与孩子做作业。于是,我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创新,给家长也布置了一些家庭作业。

学生学习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后,我给家长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要求家长带孩子到菜市场买50克、100克、1千克、5千克东西,在称东西时指导孩子观察台秤上的指针和刻度,并让孩子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这四样东西的重量。又如,在学生学了百分数后,布置家长向学生汇报一个星期或一个月中的日常开支,包括伙食费、水电费等然后让学生来进行统计,求出各种开支占总支出的百分比。最后与孩子一起讨论如何节约开支,确定节约开支的重点项目。这些布置给家长的作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数学知识,并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了。让学生真正明白“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的道理,从而体会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的数感得以升华。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综上所述,数感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内容,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性地运用教和使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生活,将数学和生活整合,在实践操作中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数感,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强化和升华,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篇2]

一、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抽象的概念,得到抽象化的知识后再把它们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去。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形成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的体积。图示为:一个量筒装有1000毫升水,另一个量筒装有700毫升水,合在一起是多少呢?学生看图后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说1升700毫升;有的说1.7升;有的说1700毫升;有的说1又7/10升。学生用多种方法表示同一个数量,通过讨论判断这些方法都是正确的。说明同样表示一幅图中水的体积,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和分数表示。这样学生就把分数、小数、整数之间建立起了联系,知道了能从多个方面理解一个数,丰富了对数的认识,进一步发展了数感。

三、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只有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实际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操作实践活动中,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建立数感。

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

(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4袋)。

(2)数一数:学生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

(4)找一找:教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外形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只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过以下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知识,体验到“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自感受,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借对苹果等重量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养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质疑反思,发展数感

质疑和反思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种有效方法。作为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质疑和反思,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反思等获得数学猜想,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很自然地就能判断出结果正确与否,同时也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例如拓展练习可以这样设计:“鸡和兔共21只,它们的脚共60只,猜一猜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其中一位学生猜测的答案是:“鸡16只,兔5只,16+5=21(只)。”这时,教师先不急于作出正面回答,而是给学生设疑:这个答案正确吗?学生通过简单的计算,很快发现脚的总只数少了8只。显而易见结果是错误的。学生的计算经常会出现某班学生人数是52.6人,某家电视机有1.5台……这样的案例很多,只要学生稍加质疑、反思,就能判断正确与否。经常设计这样的练习,学生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学生的数感自然就得到了发展。

综上所述,数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逐步培养。培养学生的数感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数学素材,让学生感知、探索和发现,在感知、探索、发现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如何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相关文章: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呢03-06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23

如何在实践生活中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11-23

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11-23

如何在活动中培养队员劳动习惯11-23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想象能力08-01

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13

论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11-23

如何在反思中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07-26

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