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意识

时间:2022-12-09 16:40:27 振濠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意识 篇1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心理自由”的情感,为其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

  1、提倡教学民主,发挥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情感交流的气氛。当学生取得成绩时 ,及时给予表扬,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强烈欲望和激情。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课堂上开展小竞赛、小操作、小表演等活动,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交流、整理、概括等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形成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第三,教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及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增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勇气和毅力。

  2、开展小组合作,创设创新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对每节课的重、难点和知识点都要展开小组讨论,让小组内每个人都充分参与,积极发表见解,直至达成共识。教师要参与到小组讨论之中,把握学生思维的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对学生的作业采取自改、互改,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争议。让学生始终

  保持着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索获得成功的强烈愿望。启迪学生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形成创新的氛围。

  二、发展个性品质,培养创新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积极思考探索的心理环境,真正做到思学生所疑,想学生所想,以娴熟的教育技巧灵活自如地带领学生畅游在阿拉伯数字和加、减、乘、除构成的思考天地。用自己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用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的个性。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小组学习,组间辩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公式时 ,先让学生尝试操作,把圆柱的侧面展开,看看是什么图形,大多数同学像课本那样沿圆柱的一条高线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而有个同学却争议说:“这样的方法不带有普遍性,我在圆柱的两底面圆周上各任取一点,沿着这两点作直线,展开就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我热情表扬了这位同学不迷信书本,敢于创新的精神,他高兴极了,其他的同学也情绪高涨。这时,又有一位同学说:“老师,我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那么什么样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呢?”学生顿时思维活跃,把学习活动又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最后,同学们又发现,不论展开后得到的是什么图形,圆柱的侧面积都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这样教学,使学生充分动手、动口、动脑,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为自觉地、主动地获取知识,而且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最大的弊端是教师讲授多,学生思维少;机械记忆多,智能开发少;强求一致多,发展个性少等。因此要培养学

  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彻底改变将学生作为知识“容器”的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积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通过激趣、启思、猜想、设疑、解惑和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大胆改革课堂教学组织模式,采用讨论式、座谈式、游戏式、质疑问难式等多种形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这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可以使每个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在与教师、同学的交往中做到经验共享,学会合作和发现自我。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小学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广大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正确的启发、引导、不断探索,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之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意识 篇2

  一、概述

  1、 创新的概念

  创新是把已知的素材(或者以知的经验)重新组合,产生具有新价值的事物、思想和方法,即在创新性思维指导下的行动及其价值的实现。

  2、 创新的意义

  教育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主要动力,是实现21世纪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关键,而现如今的新课标就着重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挖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模型,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更好的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创新意识

  1、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思考,既不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才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来探索解题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在教学15减9时,可以这样设计,先出示算式15-9=?,然后启发学生:看谁最聪明,能想出不同的方法来解答。用这样引导的方式可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从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实施教师的求异思维。

  2、 质疑问题

  问题的解决意味着某种知识的创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不同见解,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永远是一种对未知的探求、创造性的过程。培养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疗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尤其是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新旧知识该在连接处,思考问题的转折处,沿着学生的思路认真斟酌,精心设计问题,使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

  的“钥匙”。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班有个学生在课堂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2+2=2×2,而4+4≠4×4呢?”这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我及时予以表扬,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找出答案。通过解决教材没有,教师没想到的创新问题,即深化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理解,同时又强化了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探求热情。

  3、突破常规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与教师自身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文化素质,还要善于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突破常规教学,不可呆板生硬的局限于某种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拘泥课本、教参,不把学生固定在一个点上,创新型的使用教材,针对教学中的疑点难点,有意识的设置争议环境,让学生参与争议,既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又给学生一个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4、 丰富的想象

  想象是利用表现,在头脑中加工成为见过的情景,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文字描述形成相应事物形象的认识活动。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形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形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创造丰富的情景,为学生提供想象的前提,给与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创新素质得到发展。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这样一个例题:“每个学生带80元钱到商店,钢笔9元/支、彩笔5元/支、笔记本4元/本,你可怎样买?”学生说出自己的买法,教师根据所说,把与教学有关的方案和学生一起研究并解决。在简单的提问中,学生打开想象的翅膀的同时,在老师的引导下也学会了新知。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1、给学生创设实际动手的机会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直观教具的使用,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思维因素,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动手机会,如果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那么学生获得的知识只能说是比较肤浅的,应该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听一听,剪一剪,量一量,画一画,以及分割、拼合等操作过程,多和感官协调统一,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探究、发现未知,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和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知识达到领悟、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可让学生小组准备好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按要求拼成任意一个长方体,然后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会探索新知的奥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通过操作、对比、辨析、理解体积与长、宽、高有关系,这样掌握的知识会更牢固。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采用操作手段,有的放矢地加强诱导、点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而少年儿童好奇心更为强烈,不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使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来。如:“年、月、日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举例哪些年份是闰年、哪些年份是平年。随后教师让学生做小考官报出年份,教师判断它是闰年还是平年。这样利用学生“好奇”的心理,跃跃欲试。从而为孩子学习提供了最佳心理准备。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识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的喜悦感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去学习去探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各种差异来训练学生,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水平上突破自己。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中等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学生的能力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也会随之提高,学生也因此获得成就感,学习数学的兴趣很自然的就提高了。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一旦有了进步或开始独立的思考问题,教师应给予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例如:根据松树棵数是柏树的4倍。教师问:“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些什么?”于是学生展开联想,积极发言,有的说:“柏树是松树的四分之一,松树和柏树比是四比一;还有的说松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四比五,柏树和两种树总棵数的比是一比五这样一来,不仅广开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而且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4、 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

  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能引发学生思维发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根据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以及相关的材料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习题,以此来逐步训练学生的思维发散,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红星小学有250名师生,现在要租车去游览。有两种车供选择:48座大巴车,每辆租车费480元;20座的中巴车,每辆租车费220元。怎样租车才能使每个旅客都有座,又最省钱?”在解题过程中,应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尽量多租每个座位少花钱的车;二是使空座位尽量少,提高座位利用率;然后设计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再确定最佳方案。

  5、 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

  创新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一个逐步培养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为,要给学生自己动手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出创新的意识。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组成小组,提出问题,由小组人员互相讨论得出结果。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己去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创新的乐趣,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创造力。

  结论: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让学生自主探求,做学习的主人。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意识 篇3

  开展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好胜心理

  不论是在游戏,还是在运动或者是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竞相取胜的愿望,这就是好胜心理。教师只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好胜心理就能转化为学生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刻苦学习的精神。各种竞赛是充分激发学生好胜心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的难点就可以用此方法来突破。学生初学平面几何的时候,需要记忆的概念较多,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授,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听课的注意力就不够集中。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便让每一个学生都用纸片剪一个三角形,然后再把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剪下来,要求学生把剪下来的三个角拼在一起,比一比看谁最先完成,并回答:“拼图后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论?”这样做,不仅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的结论,而且也为在理论上为要证明这个定理埋下了伏笔,从而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还可运用分组竞赛的办法来进行强化训练,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激情。如一道题目,要想寻求它的多种解法,就可通过让学生比一比,赛一赛的方法,看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路多、方法好、速度快。这就能使学生打破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位上展开思维,使学生更全面、更完整地把握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其规律。

  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创新心理

  教学情景的创设,首先要有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不但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朋友。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积极主动、有情感活动的学习主体,要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中,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能够很好的消除学生畏惧、羞怯等种种顾虑心理,养成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品质。

  就教师而言,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幼稚想象,如果不合逻辑的,不要当即否定和排斥,要以一种平常的.心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积极思维;其次,要让学生有宽松充足的自主活动时间。学习数学的过程,应该是通过学生自己操作、思考、计算、不懈地探究,才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应该用夸夸其谈的表面形式占据课堂时间,应该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这对学生创造性心理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如何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创新意识】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03-08

如何在物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1-06

如何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08-14

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2-14

如何培养服务意识10-19

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10-13

如何培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04-01

如何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02-16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