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时间:2022-11-23 15:10:52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摘要:“想象是创造之母”,想象能力越强,人的创造能力就越强。丰富的想象可以使学生的智力活动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思维引向深化。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想象活动。本文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语文教学的特点出发,阐述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

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过程;是人脑中旧经验重新组合,产生新事物的过程,内容不受时空的限制。想象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在科学实验、科学研究中更为重要。人们想象有一对鸟儿的翅膀,能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于是便有了飞机的发明;人们想象有飞天的本领,便创造嫦娥奔月的神话,又通过艰苦的探索,制造出了火箭、卫星、航天飞机……想象力是创造奇迹的源泉,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对无穷奥秘的探索。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训练想象力是培养和发展创造思维的一种极好的办法,它能帮助人们从固定化的想法中解放出来。在强调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想象力对培养学生创造精神显得更为重要,。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目标中都明确指出要让孩子们通过大胆的想象,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语文老师的重大任务。结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语文教学的特点,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一、语言渲染,唤起想象力

言语的发展与想象的发展关系密切。小学生的想象是在言语的调节下进行的,并以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小学生的言语发展只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他们的想象才可能从直观形象提高到词语描绘的水平,使想象变得更加广阔、深刻,更加概括且富有逻辑性。例如阅读教学中教师生动的讲述,可以激起学生浮想联翩;系统生动的复述,或表情朗读、分角色朗读,这些都能使学生不同程度上进入角色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按情节发展所规定的情景,以及作者的心理状态去展开想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用丰富、优美、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事物,这对提高小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发展其想象力,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为他们表现想象力作出榜样。

二、利用插图,激发想象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画面是对现实情境的直观显示,是帮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阶梯,也是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的直接凭借。在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的插图。教师可根据这些课文图文并茂的特点,充分利用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如教学《找春天》一课时,教师可以指着插图问学生:“小朋友在哪里看见了春天啊?”通过这样的发问,引导学生关注插图和文中的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利用好课文的插图,符合低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让学生眼观画面,形象感染,加深理解,达到阅读的效果。在这领会的过程中,学生则完成了一次想象的过程。

在古诗教学中,画面的启发作用更明显。教师可以通过画面让学生来感悟诗中的意境。如教《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时,教师请学生仔细观看插图,再依据“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诗想象故事。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不但能够很好地进入诗歌的意境,而且从中进行了有益的创造性思考,同时想象力自然就得到了培养。

三、利用电教多媒体,拓宽想象力。

多媒体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极为有利的。想象不是凭空的,它需要有所依托,需要不断地刺激。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更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顺利进入有效创新。我们知道,视觉对人的刺激远远深于听觉,但如果把视觉和听觉加起来,那么起到的效果就会更好,而多媒体的运用的好处,就在于它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教育学家告诉我们:人们从听说获得的信息能够记忆的约占25%。如果同时调动听,视觉,就能接受信息的65%。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充分发挥录音,录像,幻灯,投影,电视等电教多媒体的优势,将声音、形象与讲授有机结合,形成立体教学氛围,可以大大丰富学生想象空间。由于小学生视野的的局限,在思维上无法认知一些视觉上不曾见到过的事物,利用电教多媒体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着教师直接用语言描述无法替代的作用。如《北京亮起来了》这篇课文中有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如“华灯高照”、“光彩夺目”、“绚丽多彩”、“金碧辉煌”等。老师在教学时如果能适时播放北京夜景的录象,那么学生就较容易把握这些词汇。学生头脑中因为存在北京夜景的表象,就可以引起其他相关的想象,进一步体会到北京夜景的美。又如教《画风》一课时,老师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一边播放风的声音,一边轻轻地对学生说:“在风中,许多事物都发生变化,路上、小溪边、阳台上,人们的服装……”。学生随着声音融情入境。这时的风声既渲染气氛,又使学生产生了相关的画面,进行了联想,激发了想象。

《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表演体验,丰富想象力

小学生的思维最初是具体形象、动作和原有知识紧密相连的,而后才逐步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运动。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方式,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表演来创设想象思维的情境,在情境中想象,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小学生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对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教师应充分利用文本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脑中映现出来,再让学生演一演,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让学生演一演维吾尔老乡请游客吃葡萄的情景。通过想象,学生添加了自己的语言、动作,把维吾尔老乡的热情好客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在教学《丑小鸭》一课时,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演一演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之前的痛苦经历,时刻提示学生注意丑小鸭的神态、动作,并用自己的身体表现出来。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用心体会,发挥想象,进一步感受到了丑小鸭的坚强。

五、填补文本空白,训练想象力

所谓“空白”,是指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许多地方有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只要教师多给他们提供想象的机会,允许学生自由地想象,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想象,他们的创新潜能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如《小熊住山洞》一课,在读过课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如果小熊砍了树,盖了新房子会是什么结果?学生一定会说:“森林就没有这么美了!”“春天没有绿叶、夏天没有鲜花、秋天没有果子,小鸟都没有家啦!”……接着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想:小动物们会怎样做?学生一定会说:“小动物们就不会理小熊了,更不会感激他!” “小动物都恨死小熊啦!”“可能小熊盖的房子很漂亮,但是再漂亮也没有客人去做客……”这样续编故事,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他们的设想不管对或错,都体现了一种探索精神,一种创新精神。另外学生在讨论时各抒己见,在想象中思维互相碰撞、启发,在文中没有出现的空白处创新,训练了思维的灵活性。

有些课文言虽尽意却未止,文中留有想象的余地,让人回味无穷。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丰富而奇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泉水》一文的最后用了省略号,我启发学生道:“泉水太美好了,它一路上还会看到很多很多的景物,它还会帮助谁呢?”学生展开想象续述,由此及彼,加深对课文理解,锻炼想象力。

想象不只局限于课文结尾处,也可以让学生补写开头与经过。还可换位想象,如读了《坐井观天》,可设计拓展性题目《出井观天》。这种训练,以课文中原有的想象为基础,进而拓展延伸,不但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借鉴别人的想象,点燃自己创造思维的火花,引发想象,使原有事物更完善或赋予崭新的生命与价值,丰富课文的人文内涵。

总之,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时间和空间。正如一粒种子在发芽生长过程中需要适宜的气候、水分等条件一样。我们老师要创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练就一双想象的翅膀,让他们打开思维的闸门,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参考文献:

1.《新编心理学》 陈录生、马剑侠等编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2.《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施良方、崔允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3.《21世纪教师与父母必读》 孙云晓、郑新蓉主编,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

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篇2]

何谓想象?《心理学》指出:“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在现代教育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

一、利用语文材料,启发想象力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想象要以现实为基础,它源于现实。而语文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语言生动、感情充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质兼美的文章,恰恰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是作者想象能力的一种展示。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这些优秀的文章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阔视野、储存知识的重要材料。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唤起学生内心的想象,把课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闻到、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从而启发学生想象力。正如科林伍德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如鲁迅的小说《故乡》结尾写到:“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小说结尾用“路”来比喻希望的有无、揭示小说的主旨,留下了悬念。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路”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开辟、行走,认真领悟作者的“弦外之音”,从而很快把握住了小说的主旨。

《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引导学生质疑,展开想象力

马克思说过:“想象是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打破常规,只有想出常人想不出的东西,才可能干出常人干不出的事情。语文教学中通过提出问题,为他们质疑创设条件,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由于语文课文读解的多元化特征,这为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提供了基础。这正如文学理论中所讲到的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候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存在着“一千个读者眼睛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在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就是因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提出问题不是单向的,不仅教师要有目的性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而且教师提问如果能够让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矛盾,往往会使学生得到超常发挥。

三、强化思维训练,提高想象力

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示出来。训练是一切学科都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问题的训练,才可以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和强化,语文学科也同样如此。训练时采取“一题多变”和“多题归一”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深化并提高分析能力和解答技巧,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思维想象力的有效方法。在一个知识点的基础上,改变问法、改变材料或改变因果关系,使之变为更多的有价值的有新意的问题,可以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从而获得一题多解的效果,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问题的不断变换而得以提高。在许多问题当中,进行分类分析,抓住问题的共同特征,掌握解答相同问题的规律,达到解答一题则弄通一片的效果,从而总结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独特方法。这样通过变化题型,能够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与提高。比如,学习《再别康桥》一诗,诗中“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一句,平常人划船都是向没有水草或者没有阻碍的地方划船,而作者却为何“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呢?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自的理由,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敢于想象,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通过恰当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注重课外实践,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源于生活的,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并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中国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形象虽然是想象的产物,但在现实中可以找到它的“原型”,它是猴子与人的结合体,生活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孙悟空”这个个体有时想象的结果,现实中找不到这样的猴子。这说明想象与生活关系密切,想象需要一定的知识为支撑,那么,这样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此,我认为,注重实践,提高想象能力。

1、注重社会实践

理学家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窄了。世间的一切变化会引发人的情感变化,思维的变化。正如古人所说的,心之所动,物使之然也。因此,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山川河流,去观察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生活,感受人世间的苦与乐;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知识。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知识,而且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

2、阅读课外作品

语文教学时,要求学生多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妙词佳句,懂得文章的谋篇布局,而且可以间接地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为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打下基础。因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很重要的。如中国的《西游记》、《聊斋志异》,外国的《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等文学作品,这不但有助于知识储备才,学会一些想象的方法,而且有助于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想象力的。

总之,没有想象的思维是枯萎的枝柯,没有超越的天空不会广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措并举,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思维想象习惯,是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相关文章:

如何有效培养孩子的想象力10-12

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课堂中的主动性04-13

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方法11-30

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方法12-04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09-19

教育随笔-培养幼儿想象力08-05

如何培养学生的速算能力04-17

学生的口语交际如何培养04-28

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10-17

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