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健全人格

时间:2022-12-07 13:35:42 网站 培养方法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如何培养幼儿健全人格

  健全人格的最简单的定义就是人格的正常和谐的发展。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如何培养幼儿健全人格,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何培养幼儿健全人格

  所谓健全人格,是指每个人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保持良 好的认识水平、平稳的情绪情感、恰当的行为方式和正常的社交与职 业功能。我们要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就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人格教 育。人本心理学家马斯络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完美的人性”其内 涵是让人的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他 认为,自我实现者的成就与童年情感等因素的发展关系极为密切,童 年情感的正常发展如果遇到障碍,例如失去爱、安全感和尊重孩子长 大的就很难向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说,健康的人格意味着既 能接受爱也能给予爱。

  一、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的重要

  从我国目前及今后发展趋势来看,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越来 越重视幼儿的早期教育。但在对幼儿应施加什么教育的问题上,许多 人存在着错误的认识。他们对幼儿强化的是智力教育,却忽略了幼儿人格的培养,因而造成幼儿教育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其实, 幼儿教育除智育外,还应包括体育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尤其人格培养 占有更为重要的位置。

  一个人的一生,活得有无作为、价值大小、幸福与否,主要体现 在他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上。做人与做事相比较,首先是做人,然后 才是做事。而健全人格的培养,正是教育幼儿将来如何做人的。智力 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则侧重于教育幼儿将来如何做事。我们知道,根据 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在智力方面人们必须接受终身教育,这就意味 着,智力教育对幼儿的一生来说并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然而,健全 人格的培养,对儿童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奠基作用。这是因为 婴幼儿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他们善于模仿,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意 识单纯,加之,在生活上特别是心理上对父母的依赖与爱恋,使父母 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对其幼小的心灵产生深刻的影响。 儿童通过父母长 期的耳濡目染,逐渐形成了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 观念, 学会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知道应当做什么, 不应当做什么, 等等。因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就非常强调幼儿时期的人格 培养,他指出:“儿童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主要地决定于你们在他 五岁以前把他造就成一种什么样子。 假如你们在五岁以前没有按照需 要的那样去进行教育,那么,以后就得进行‘再教育’。”他 还说:“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五岁以前奠定的。你们在五岁以前所 做的一切,等于整个教育过程的百分之九十的工作。”我国有 句俗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为把孩子培养成社会真正需要的人, 做父母的应把健全人格的培养放在整个 幼儿教育的首位。

  而我国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在爱的海洋里习惯被别 人宠爱,却不知道怎样去爱别人,在家里父母就是再苦也要让孩子吃 好的穿好的玩好的,决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他们让孩子独自拥有好 的东西,就因为这一次次“理所当然”的默认便将一些幼小纯净的灵 魂一步一步朝自私的方向牵引的同时, 也希望去爱别人从而得到情感 上的满足。

  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 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孩子求知求美的动力和源 泉,孩子的爱心不是强行灌输,也不是在点点滴滴中培养出来的,更 不是用没有原则的,失去理智的溺爱换来的,它是通过自然的模仿潜 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 如同春雨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 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 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养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要使孩子 拥有健全的人格,父母必须从自己做起。本文就此谈些粗浅认识。

  二、家庭中的早期人格教育实践

  埃里克森的理论对于早期人格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认为, 结合埃里克森的思想,学前儿童的人格教育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首先,在婴儿早期,母亲要与婴儿进行良好合作的亲密互动,尽 量给婴儿以安全、快乐和温暖的生理和情感体验,培养婴儿对外部世 界的基本信任、合作、互助的关系。婴幼儿在头三年与母亲实际上是 一种心理连体,可以说这时的幼儿还是母亲的“一部分”,他的心理 感受、情绪和精神都反映着母亲在这些方面上的状态。因此,母亲对 孩子不要有丝毫的厌烦、怨愤、抛弃等消极心理,而要给予全身心的 关爱。比如,有些母亲由于难产常常不自觉地敌视孩子,喂养孩子缺 乏耐心、细心;孩子一出生就被母亲心理所抛弃,这不可避免地也使 孩子产生敌视、排斥他人的心理,这可能为孩子长大后走向病态心理 甚至犯罪边缘埋下隐患。同时,母亲要经常对婴孩作出爱的表示,比 如经常和孩子呆一块儿,并对他进行身体上的爱抚,语言表情上的笑 慰,让他感到一切都那么安全和自然,这样孩子的身心各方面才会不 受打扰、不受阻碍的顺利成长。上世纪 20 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 皮兹的一项孤儿院婴孩身心发育状况的调查发现, 母亲或代替母亲的 人的存在,对于婴儿身心的发育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条件,没有这个条 件,孩子就连步行、说话一类被视为天生的行为都培养不出来。现代 医学也表明,孩子出生伊始,如果不立即进行母子接触,那么就很难 有一个良好的母子关系。抱孩子、吻孩子以及同孩子搭话的爱抚行为 比较多,其孩子出现神经质倾向明显比未有这些行为的孩子少。

  其次, 在幼儿期要鼓励孩子在行为方面的自主和独立, 培养自主、 自信的人格。父母要密切注意幼儿身体各部位的活动尝试,给他尝试 活动的机会,及时帮扶、鼓励和训练他每一个“第一次”。对小孩而言,从无到有,没有对与错,只要表达出新的动作、话语就是一种成 长,因而要更多的鼓励和容忍孩子的尝试出错。例如,精神分析学家 阿德勒认为, 儿童的佝偻病与婴幼儿早期行为自主性培养训练欠缺有 关。他指出,幼儿受到父母过分宠爱,受到太多关心,小孩自身的尝 试性独立动作总被父母“小心”阻止,如孩子四肢的伸展、挣扎,身 体的蠕动、爬行等最初尝试行为受到了“扼杀”。许多孩子行走能力 上的缺陷并非天生,而是父母没有及时帮助他们完成一些爬行、直立 之类的动作尝试,往后也没有太多的帮扶训练,让孩子长时间安分于 布裹、摇篮里,企望他“功到自然成”。阿德勒还举口吃这一语言障 碍为例,认为口吃的形成来自于父母的过于溺爱,父母包办了孩子的 说话机会和说话内容, 孩子很少有面对他人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想法 的机会——孩子刚一开口说话, 父母马上急不可待地替他说出后面的 内容,孩子说话一出现错误、吞吐时,父母马上打断他的话语,提醒 他哪些说的不好或斥责他不会说话等等, 由此孩子的语言交流能力很 少得到完整训练,内心又害怕自己说话不好等,最终使他在与他人交 流时, 心情紧张、 说话结巴。 由此还引发孩子害怕与生人接触、 羞怯、 自卑等不良心理和消极情感体验。因此,家长对孩子说话不应采用一 种权威、命令的口吻,而应采用“或许”、“可能”、“或者你可以 这样尝试”等一类词语,以免给孩子一种强加于人的感觉。

  再者,家庭中的大人成员要时刻自我教育,在孩子面前保持良好 的行为习惯以及和谐温暖的家庭情感气氛。因为孩子稍大一点(3~6 岁)进入学前期后,虽然还未能主动深入思考,缺乏语言理解和推理能力,但他们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因而这时父母的身影重于声音。这 时父母的自我教育就尤为重要了。 父母在孩子面前需要有良好的行为 习惯,待人接物方面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模式;此外,在孩子面前不要 表现出人际关系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 如大人们的吵架最好不 要让儿童知晓。

  最后,在学前期要避免对孩子强制进行过早的“专门教育”,例 如音乐、书法和画画等方面的强制教育,否则儿童容易出现屈从、怯 懦或反抗、敌意等人格缺陷。在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成型之前,任何带 有一定强度的强制性专门训练都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其他人格方面 的正常发展, 并产生消极合作、 怨恨父母的心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注意了解孩子感兴趣的、喜爱的玩具、物件及游戏活动,将智力、艺 术技能等方面知识巧妙结合进孩子的这些最初兴趣当中去, 让孩子在 接触自己喜欢的物品和玩自己喜爱的游戏中, 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文化 艺术知识技能感兴趣, 即 “以兴趣培养兴趣” 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 才能既使孩子身心全面得到自主而 “安全” 地发展, 又使他们对智力、 艺术技能产生好奇心, 培养新的学习兴趣, 如若孩子对这些不感兴趣, 那强制教育又能有什么效果呢?

  总而言之,埃里克森关于个体早期人格发展的理论使我们认识到, 个体的人格从出生伊始就受到环境以及母婴互动的重要影响,因此, 人格教育必须从婴幼儿开始,从母婴互动关系开始。现代人格教育的 重点不是等到儿童入学后才去矫正其缺陷人格,而是从开始处开始,

  以一种建设的态度去培养儿童积极的人格, 防止人格出现偏差。 因而, 个体的早期家庭教育不应该被忽视,相反,我们要把它放在首要的地 位。

  扩展资料

  培养儿童健全人格方法

  1、要培养幼儿做事认真的习惯,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意识。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动手,父母不要包办代替。当孩子做事遇到困难的时候,要鼓励他们克服,并给予帮助。现在有不少家长包办太多,致孩子锻炼机会少,助长了孩子的依赖性。从小懒懒散散、怕苦怕累的孩子长大后是很承受挫折的,极易形成消沉的人格,在事业上也很难有所成就。

  2、要鼓励孩子积极与伙伴交往,和小朋友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家长正确的教育会使儿童学会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懂得尊重别人权益,谅解别人短处和失误。这样的人格特征,就会使别人乐于与他交往。有些家长生怕孩子出事,总把孩子关在家里,不与其他孩子接触,这是极不明智的做法,对孩子的正常发展极为不利。

  3、让孩子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自己即不骄傲、不自卑,并且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家长对孩子的优点应恰当地给予表扬和肯定,但不能抬高自己的孩子而贬低别的小朋友。同样,对孩子的缺点和失误也不能不讲方式不分场合地指责和数落,更不能以揭短的方式进行挖苦讽刺,这样很容易挫伤儿童的自尊心而形成自卑感。

  4、培养乐观的情绪和开朗的性格。乐观开朗的性格是从小形成的。在和睦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一般都比较开朗。另外,打骂儿童、苛求责备等压抑个性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孩子对人敌视、自卑、忧愁等消极的人格特征。所以,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有民主的作风,允许儿童发表个人意见,尊重儿童的权益,从多方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

  5、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人们常说,“适者生存”,适应性强的人能迅速调整自己与新环境不一致的行为习惯,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发展。要增强适应性切忌娇生惯养。为了孩子将来的生存与发展,应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加强培养和锻炼,以增强其独立生活能力和适应性。

【如何培养幼儿健全人格】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幼儿的礼仪教育11-03

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兴趣11-17

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05-20

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10-18

如何培养幼儿的主动性09-16

如何培养幼儿绘画的创造能力03-17

如何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10-21

如何对小班幼儿进行常规培养09-15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分享意识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