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时间:2018-04-17 雷锋精神 我要投稿

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3月5日,一个学习雷锋的日子;而在6月这个闷声闷气的日子里,再次提起“雷锋”,你是否觉得恍如隔世?“雷锋出国了”、“雷锋精神过时了”、“学雷锋太傻”、“毒奶粉”、“地沟油”、“郭美美炫富”、“小悦悦事件”、“活婴当死婴弃”等也许我们的社会确实到了需要一点呐喊的时候了,我们需要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

雷锋精神到底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奉献精神”。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

二是“傻子精神”。 不计较个人待遇,不计较个人辛苦,不计较个人得失。集体在前,个人在后;他人在前,自己在后;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三是“钉子精神”。工作干一行、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四是“艰苦奋斗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五是“螺丝钉精神”。立志在平凡的岗位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其核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质是爱,是对社会、对人民无私的爱。

雷锋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这是我们达成的共识。然而,推动雷锋精神永恒的本源力量又是什么?

一、雷锋精神完成了远大理想与具体实践的真正统一占有完美性而令人们珍视。正确 的理想,是人奋斗的 目标和 动力,是立 业成事 的基础。古人云:九层之台,起于 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 足 下。道理简单,但绝 非人人能做到。因为,从小事做起,并非易 事,矢志 不移坚持不凡的实践,更是于身于心 的困苦之 事。雷锋超越常人做到了这一点。

二、雷锋精神完成了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性的完 美统一,富有亲近性而为人们企盼。雷锋精神的这种 亲近性与亲 和力,来源 于雷锋 所建树的 道德风范—理想人格和现实人性的统一。超出 了一切功利观的偏见,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融进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成为永世垂范的道德典型。

三、雷锋精神完成了整体事业与自我价值的和谐统一,具有现实性而为人们崇尚。雷锋有以集体为重的得失观。他牢记,并且贯穿在自己的生活和实际行动中—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处处为集体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毫不计较个人得失。 本源力里之四雷锋精神完成了民族美德与时代要求的高度统一,拥有超越性而为人们景仰。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光辉思想融合的结晶。它从爱国主义意识、集体主义意识和超自我意识三个方面来完成民族美德和时代要求的统一,从而具有高尚性,并为人们所景仰。

在强大的本源力量推动下,形成了伟大的雷锋精神。但任何伟大优秀的精神都是发展的,应该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其时代标兵的榜样力量。雷锋精神也不能例外,时代的发展不断地为雷锋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雷锋精神日趋丰富、鲜活。 奉献

这是个人在处理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时的道德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道德使命不是为了谋求少数人甚至某个人的利益,而是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以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就需要人们奉献,具有奉献意识。即为为公意识、

忠诚意识和责任意识。

互利

这是个人在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时的道德要求。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强调个体独立及竞争、利益,但仍然需要雷锋的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就是互利意识。要求人们对他人“要忠诚,要热情,要关心”,对他人承担相应的责任,给予他人必要的关心和帮助;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

向善

这是个人在处理与自己的关系时的道德要求。要求人们抑制物欲的膨胀,像雷锋那样“决不让个人利益低级趣味来玷污自己”;要求人们超越自我,追求人生的社会价值,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人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使自己的精神有所皈依;要求人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即“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幸福”。 艰苦奋斗

并不是要求我们想雷锋一样“袜子缝缝补补过三年”,现在的生活条件不似以前那般艰苦。现今的的艰苦奋斗要求我们勤俭节约,切忌铺张浪费,资源有限性,以及现今的能源短缺问题很好的凸显出这一精神的重要。“天价晚宴”,“天价婚礼”等这些用浪费堆砌起来的奢华是应该摒弃的。

自强明智

反映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总体表现全心全意为人民、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具体表现为又红又专, 对工作极端负责任, 对技术和业务精益求精的思想和作风。还具体表现为他高尚的理智情操、道德情操和美的情操,就是无产阶级感情和革命坚定性, 一种高尚的心理情感,爱党爱国。 然而“好人难当”,“英雄流汗又流泪”,不少国人纷纷感言“好人难有好报”、“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对雷锋精神的热切呼唤,是因为民众对社会道德复苏和真善美有着强烈的渴望。

《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