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经验总结

时间:2022-11-24 17:15:41 备考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语文备考经验总结

刚刚结束的2011高考是我省全面深入贯彻新课改精神以来的第一次高考,也是我从教以来经历的第一次高考。一年来我主要负责高三(11)班和(12)班(都是理科班)的语文备考教学工作。这一年来,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怀指导下,本人与备课组老师一起勤奋耕耘,如期完成了高考备考工作。

高考语文备考经验总结

从我所了解的部分高考成绩看,我所带的班级高考成绩基本属于正常发挥,学生们都能在考场上体现出自己应有的实际能力,个别同学甚至能够超常规发挥,考出令人惊喜的优异成绩。

虽然今年我省处于课改区,可是今年实行“3+综合(文科或理科)”高考模式并没有大的变化,尽管考试题型经常变化,内容不断更新,但高考语文考点基本不变。因此我们认为要想考出好成绩,语文备考最主要的仍旧是扎实地打好基础,实现学生由知识积累向答题能力、应试能力的转变。为吸取经验教训,让日后自己的语文教学工作做得更好,特就2011年高考备考的主要做法作如下总结。

一、吃透《新课标》,制订计划。

在借鉴本校近三年高考语文备考策略的基础上,我们深入研究2011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和《语文科考试大纲说明》,对比新旧《考纲说明》,深入研究,逐题解读,全面把握每一个考点,琢磨每一种题型的命题思路、考查角度、能力层级等,分析其中的“变”与“稳”。熟悉学生备考情况并根据他们的实际,及时制订应对策略和复习计划,科学安排时间,跟同组老师的教学协调一致,有步骤、有条理地进行全面,充分发挥备课组集体备课的优势,将高考备考计划贯彻到备考的各个环节。

二、根据学生实际,合理安排复习进度。

为提高备考效益,根据备课组计划将总复习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高三开学到高考100天前,是考点专项复习阶段,主要使用《步步高高考语文总复习用书》。根据对往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研判,对考点逐个进行知识梳理,分语言知识及运用、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鉴赏、现代文阅读、写作五大板块进行。复习务求稳扎稳打,追求实效,复习每类知识时都要明确考点要求和能力要求,讲清方法,帮助学生构筑语文知识网络。

第二阶段从高考100天前到临考前一个月,是查漏补缺阶段,主要使用《金太阳》试题集,重点是加强阅读和写作训练,规范答题模式,并对新乡市前后三次模拟考试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消除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知识盲点、弱点,增强语文应试能力。

第三阶段高考前30天直至高考,是学生自主复习阶段。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回顾复习过的考点,注重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方法的整理和归纳,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使学生以最佳状态参加高考。

三、努力夯实基础,争取提高能力,做到有效备考。

我所带领的班级是理科普通班,学生普遍语文基础较差,尖子生极少,中下层偏多,落后面较大,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写作能力普遍都不足,学生学习的信心薄弱,备考形势极为严峻。我们下功夫抓好基础,以熟语、病句及名句默写为抓手,从接手两班开始,就着力制定了夯实学生基础、提高学生能力的计划,做到有的放矢。

1、优化早读安排,夯实学生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提前安排好复习进度,让学生从基础开始,加强基础识记,强化基础训练,不求难求快,宁可多耗一些时间,也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于此同时,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鼓励学生多读书读报,多积累新鲜可感的素材,扩大视野,积累素材,由读促写。

2、做到重点突出,能力提高。在复习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兴趣不同,所以我没有盲目要求学生全面提高,而是根据学生自身实际和学科本身特点,突出自我重点,突破自我难点,从而带动全面提高,从而提高复习效率。有的同学阅读能力强,写作能力相对较弱,我就引导他着重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以读促写;有的同学熟语能力强,文言文阅读能力相对较弱,我就着重引导其对熟语出处的发现与流变的学习,从而溯本求源,逐步培养对文言文的兴趣,从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同时还要求全体同学在阅读、写作过程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学会比较归类,形成对文章阅读的感性基础和语言感知能力,提高阅读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3、加强检查批改,做到全程监控。语文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我们的学生学习自觉性普遍不强,我加大力度,做好常规检查,对一些能力性的仿真试卷争取做到全批全改,全程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张弛有度,防止和应对学生出现“高原现象”。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这种 “高原现象”的例子在高三的学习生活中不胜枚举。为防止和应对学生出现“高原现象”,语文学习要安排的有张有弛,节奏合理,既要保持适当的训练强度,也不能一味紧绷,以致学生过分疲劳甚至厌倦。不要总是把课堂安排的满满的,满堂灌,而是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学,是学生学;练,是学生练;做;是学生做;解决问题,是学生解决问题;创新,是学生在创新。我一直以为有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老师是合格的教师,而让学生具备这两样能力的老师才是优秀的教师。

《高考语文备考经验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四、细心研究、精心准备、做好考前准备工作。

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之下,我对考前最后一个星期的备考工作尤为注意,除了按照学校要求做好“最后一课”的备课和讲授之外,还对考试中和考场之外的一些影响考试成绩的重要环节和因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讲解,以免学生在最后的考试中出现技术性失常,影响到学生的最后成绩。

2011年高考已结束,这次高考在全局上除了达到为党和国家选拔人才的目的之外,也成为了我们的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发展的探索与尝试。今后我要秉承新课改精神,努力创新,放眼未来,开拓进取,争取把语文教学工作做得更好,争取让自己的学生的语文成绩获得更大的突破。

高考语文备考经验总结 [篇2]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交流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的方法和思路。一轮复习的重要性自然不必细说,同时,它又是一项系统、复杂、艰难的工程。如何行之有效的做好一轮复习工作确实需要做一番深入的思考的总结,本着落实市一轮复习会议的精神,针对当前正在进行的文言文复习,我谈一下我们在教学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尝试,不当之处恳请各位指正。

文言文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较高的分值在高考中占居重要位置。相对于现代文阅读而言,文言文试题平稳,得分相对较易,因此是考生高考得分的一大亮点,也是考生在高考总复习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那么,在高考的最后冲刺阶段,应该怎样进行文言文的复习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明确文言文的考试要求

在进行系统切块复习前,教师务必先整体讲解文言高考要求、高考选材以及历年高考相关情况,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使复习更具有方向和目的性。

(一)总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根据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总体要求在降低)。浅易的标准:1.词汇:以文言常用词(或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为主。2.语法结构: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3.体裁:叙事为主,写景、抒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4.内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5.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所以古白话不在其列)。

(二)具体的考点要求:

具体考查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理解,文言语句的理解翻译,信息筛选,要点归纳,中心概括,作者观点的概括分析评价。

1.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要求直译,字字落实)。

2.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最后一题会涉及)。

(三)高考文言文试题的选材

1.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材料多从经典史籍中选取。字数在四五百左右。

2002年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主人公李广;2003年所选文段为《旧唐书》人物传记和《资治通鉴》司马光的评说的组合文段。2004年全国一卷所选《后汉书·孟尝传》。2017年山东卷所选张惠言的《周维成列传》。2017年山东卷所选《史记·儒林列传》。2017年山东卷所选文段为《晋书·王戎列传》。

近几年所选文段均是人物传记,文面浅易,一些疑难生僻字句都有适当处理,或加注解。选材多为廉吏、义士、忠臣、勇将;材料所涉及的人与事或相夫教子、事亲至孝,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或古代贤臣良吏,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刚直抗上、执法如山等,既符合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又不失现实教育意义。当然这些材料,也潜伏着变革的可能。

二、文言文备考的具体策略  

(一)狠抓课堂,力图纲举目张。

现在高三复习在不自觉中已经走入了一个误区,似乎除了大量“做题”,并没有其他行之有效的办法,有的甚至严重忽视了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通过“做题”进行复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感觉有“抓头”,而且短期内也似乎较容易见到成效,但与目前高考的趋向有些背反。高考要求的实质上是能力,而能力则又是综合指数的体现,大量的题目操练,却篇篇顾此失彼,或者以偏概全,更何况在这种形式下,知识是零散而不是系统的,训练是间歇的而不是连续的,因而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的探索就是要力争改变这一现状,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纲”,尽量使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目”全部张开。

《高考语文备考经验总结》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就课堂教学来说,要完成以下任务:

⒈沟旧通新,归纳串联。由于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比较重视文言文的学习,但有一点,就是平时的学习较为重视的是基本词句的理解,仅仅就课本上单独出现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现象作个别解释,这些远不是系统的,在学过之后学生很难说具备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将旧有的知识系统化,目的是“温故而知新”。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做的工作是归纳串联。在语文知识体系中,较能归纳的是文言知识。所以,第一步是系统归纳。将所有重要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常见通假字、文学文化常识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规律化。第二步,是新旧串联。将旧有知识与新知识钩联起来,是复习中要完成的根本任务,具体做法是⑴将旧有知识延伸拓展,发现其新的内容。⑵将旧有知识与课外知识相联结,突出能力的形成和培养。⑶在训练过程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关涉旧有知识。

⒉网络知识,系统分类。知识如果不能形成网络,便是零散的,而支离破碎的知识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是非常不利的。从系统论角度看,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网络。就文言文的知识看,是很适宜将其网络在一起的。在网络的过程中,进行分类是必要的,而且也只有在分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达到系统的目的和要求。

分类标准如下:

(1)文言实词(大约100个),归纳出常用义项,尽可能多的将课文和练习题中的例句找出来加以印证。

(2)文言虚词。重在体会语境、语气,培养语感。

(3)文言句式。对几种文言句式,找出有代表性的句式,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并进行延伸,以使学生在新语境中能够识辨。(4)词类活用和通假字。

(5)文学文化常识。

⒊迁移训练,点拨技巧。

高三复习过程中,进行“做题”训练是必要的,关键是教师对此如何认识。如果目的不明,或为练而练,效果是不容乐观的。我认为,训练的目的在于“迁移”,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能力层级中的“应用”,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以点拨为手段,为迁移为追求,以技巧为保障。

(二)要专门练一练文言文翻译

翻译文言文不是能读懂文本就可以轻易做到的。因为心里边明白不等于嘴上能够说出来,嘴上能说出来不等于笔下能够写出来,它还涉及现代汉语的书面表达能力问题。这也正是高考将文言文翻译题改成主观性试题的考查目的之一。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通常讲究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忠实于原文。原文讲的是什么意思,译成现代汉语后应能如实传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意增,更不能曲解。所谓达,指的是译成的话要符合现代汉语的地规范,要文通字顺,不能是虽然忠实原文了,却译得别别扭扭,让人难读或难懂。至于雅,则是比较高的要求,指的是译成的现代汉语具有较高的表达水平,不但作到忠实于原文,还能够把原文的意蕴较好地传达出来,文笔流畅优美。要作到信、达、雅,还有个原则要遵循,即所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这条原则的意义在于,遵循它可以避免文意上的随意增减和曲解,尽可能贴近原文的意思,这样才有“信”可言:而只有那些无法直译出来的地方才用意译的方法弥补,借以作到“达”,趋向“雅”。有的同学翻译文言文只满足于“大概其”,甚至把对文句的解释当作翻译,这样不行。翻译文言文要做到逐字逐句落在实处,特别是那些关键词语要仔细斟酌才能落笔。

要达到这样的要求,不做一些专题训练显然是不行的。训练题目不在数量而在质量。训练题就从课文中选取。原因是,课文经过反复诵读,文意几经揣摩,已经读通读懂,谙熟于心,剩下的就是语言转化工作了,也就是用现代汉语把心中的感悟忠实地传达出来。这样的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这样做比随便碰到什么文本就拿来翻译要强得多。其中道理很简单:虽说心里明白的不一定译得出,但心里不明白的一定译不出。学过的课文心中已经明白,拿来翻译,才好作到信、讲究达、追求雅。这样的练习做过一些以后,翻译的决窍就摸索到了。凭着这样的本事再去翻译生疏一些的文句,才不至于不得门径而入。

在文言文翻译上,同学们常常表现为“眼高手低”,许多人自以为文意读懂了,翻译成现代汉语就不在话下了。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就以“其李将军之谓也”这个句子来说,直译出来是“大概说李将军吧?”,这样的译文在实词和虚词的理解以及句式的把握上都没问题,但是这样翻译连“信”都不足,因为译文没能把原文所包含的信息全部传达出来。原文上句是“《书》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前后联系起来看,标准答案给的“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才把原文的意思比较充分地传达出来,既“信”且“达”。答案给出的次选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呢?”也无可挑剔,从意蕴方面看,似乎后者反倒好一些。

要具体的翻译方法上,在平时就要训练学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九字法,即“留、补、删、换、调、选、译、固、意译”的方法,明确知道哪些词可以照抄,哪些词必须准确的翻译,哪些内容需要补充上,甚至哪些词就是得分点。

三、掌握必要的文言文应试策略

高考试卷,不仅考查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考查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掌握必要的应试技巧,就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在文言文中,有哪些答题技巧呢?

实词释义类题目答题技巧:

1、从解题方法上看,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2、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中有学生不熟悉的生僻词,那么对这个词的解释一般就是正确答案,它只不过是干扰项罢了;反之,如果设置选项的实词是常用词,题中给出的解答又正好与现代汉语的常见用法吻合,一般情况下,这类选项有可能就是错的。

3、有的实词词意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

虚词用法类题目答题技巧:

1、掌握虚词的关键,是要熟记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2003年的考试说明中要求我们掌握的18个虚词的基本用法一定要记住。

2、一定要利用每组中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另一句子来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

3、要牢记文言虚词的固定格式。如“孰与”“然则”“奈何”“其……之谓也”等等。

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

1、解答此题的基本思路:将几个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例句,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来判断正误。建议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

2、要注意审题,例如如果题中问的是“全都直接表现某某人热爱国家、不畏强敌的言行的一组是哪项”,有些考生往往忽略“直接”或“言行”这样的重要词语,造成所答非所问。

归纳概括题答题技巧:

1、注意区分“作者观点态度”还是“所述事件的内容”。主观臆断,这是做此类题目的大忌。做任何判断都必须有依据。

2、要尊重原文,实事求是,不要主观臆断,不要随意拔高或降低作品的思想内容。

3、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遇到这种情况,切忌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挖掘有关词语的隐含信息。

【高考语文备考经验总结】相关文章:

高考备考经验总结11-24

中学高考备考经验总结08-21

县高考备考经验总结11-24

高考英语备考经验总结11-24

高考化学备考经验总结11-24

高考语文备考计划11-24

2016语文高考备考计划11-24

2016高考语文备考计划11-24

2016高考语文备考方案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