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

2016年编辑资格考试讲稿

2016年编辑资格考试讲稿 | 楼主 | 2017-08-18 18:17:20 共有3个回复 自我介绍 我要投稿
  1. 12016年编辑资格考试讲稿
  2. 22016年编辑资格考试中级讲稿
  3. 32016年编辑资格考试讲稿

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退修信和退稿信都要经复审者终审者核签后与稿件一起交作者,外审的目的是对稿件作准确评价避免错误以提高图书质量,一对稿件内容质量的评价在出版专业实务初级

2016年编辑资格考试讲稿2017-08-18 18:15:33 | #1楼回目录

2016年编辑资格考试讲稿2

考纲把图书编辑这一章内容分为:8个掌握,7个熟悉,4各了解

001~006、关于审稿制度、稿件质量评价和审稿结果处理的知识及应用

一、审稿制度:

审稿制度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国家进行出版行政管理的审稿制度。

第二种就是出版单位内部实行的通常简称“三审制”的审稿制度。这里所说的是后一种审稿制度。

包括:三审制的基本要求;三审制的程序;三审制的作用;三审制各审级的任务(1.初审的任务;2.复审的任务;3.终审的任务)。

(一)三审制的基本要求

三审制是“三级审稿责任制度”的简称,有时又称“三审责任制度”,指由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审级组成的审稿制度。

1997年6月新闻出版署发布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第八条再一次规定,“坚持稿件三审责任制度”,

“初审,应由具有编辑职称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 “复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编辑室主任一级的人员担任”, “终审,应由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社长、总编辑(副社长、副总编辑)或由社长、总编辑指定的具有正、副编审职称的人员担任(非社长、总编辑终审的书稿意见,要经过社长、总编辑审核)”。

同时还规定:“三个环节缺一不可。三审环节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

(二)三审制的程序

初审→复审→终审的次序由下到上地循序递进;

前一审级对后一审级负责并以本审级的意见为后一审级的审稿提供基础,后一审级对前一审级制约并以本审级的意见对前一审级的审稿结果作出评判与补充。只有三审通过以后,才能对稿件正式作出处理:或在签订出版合同后开始编辑加工整理,或将稿件退交作者修改,或将稿件退还作者。

(三)三审制的作用

以分级审读制度力求保证对于稿件判断、评价的客观性,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某级审稿者的知识不足或责任心不强或工作疏漏而导致的偏差、失误。

(四)三审制各审级的任务

1.初审的任务

1

初审者要在通读全稿的基础上,对稿件的政治导向、思想倾向和价值(社会价值、科学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稿件的具体内容、体例、文字等进行全面审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稿件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进而对稿件的质量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最后,以“审稿意见”的形式表明是否可以采用,是否需要退修以及如何退修,是否需要外审等,并将审稿意见随同稿件一起依次报送复审、终审,由终审者作出最终决定。

稿件如果决定采用,一般由初审者担任责任编辑,负责加工整理等后续工作。

稿件如果需要退修,由初审者根据终审意见草拟退修信,提出退修方案。

稿件如果不采用,则由初审者草拟退稿信。

退修信和退稿信都要经复审者、终审者核签后与稿件一起交作者。

2.复审的任务

复审者亦应通读全部稿件,以对稿件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 以此为前提,对初审者关于稿件优缺点、价值、质量、效益的审稿意见进行审核与判断,表明自己或认同,或反对,或补充,或存疑的态度。

3.终审的任务

终审者主要审查稿件的政治导向与思想倾向,要从更高的角度审视稿件是否有违法律法规与有关的方针政策,是否有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和社会道德规范,是否具有学术价值或文化艺术价值,是否可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要从本单位的专业分工、出书特色、种类结构、品牌营造、经济实力诸方面综合考虑,避免重复出版、毫无特色、徒然浪费人力和财力等情况发生。

(五)稿件送外审的条件、手续和对外审人员的要求

外审不属于三级审稿制度的组成部分,只是对出版单位审稿工作的一种补充。

1.外审的作用

外审的目的是对稿件作准确评价,避免错误,以提高图书质量。 外审者的主要任务不是文字方面的修改或是枝节问题的解决,而是重点解决送审单位审稿者无法判断、解决的相关专业问题。

2.外设专家条件:有较高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熟悉该学科研究的最新进展和该学科专业著作的出版状况;有相当的文字功底;学术上无门户之见,能作出客观的学术评价。

3.需要外审稿件的条件

2

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如有难以把握的学术理论问题或专业性特别强的问题,出版单位又缺少相应专业的编辑,就可以提出外审.

4.首先由编辑撰写拟请外审报告,经编辑室主任同意后提交总编辑审批,总编辑批准后,编辑就可以将稿件送交外审。

二、稿件质量评价

审稿中对稿件质量的评价分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是对稿件内容质量的评价,

另一个层次是对稿件形式质量的评价。

(一)对稿件内容质量的评价(1—5在《出版专业实务初级》中)

1.政治性

政治性是指稿件中所反映的政治立尝政治观点和政治倾向,包括涉及政党、国家、党政高级领导人、外交、民族、宗教等关系的现实政治问题。

2.思想性

思想性是指稿件中反映的思想内容和思想倾向,有时与政治性相联系。譬如,如果出版物宣扬邪教、迷信,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教唆犯罪,危害社会公德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等,就不仅是思想性不合格,而且其政治性也大成问题。

3.科学性

科学性是指稿件反映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知识性

知识性是指稿件所包含知识信息的容量与价值。

5.独创性

独创性是指稿件在内容或形式上的创新特点,包括理论创新、技术创新、艺术创新等。

6.稳定性

稳定性是指稿件所包含知识信息的长时效。图书的内容相对稳定,是有益于文化积累的,也是图书有别于报纸、期刊的特点之一。

7.艺术性

艺术性是指稿件对读者产生审美感染力的程度。它表现为构思具有创意,能给读者带来较多的审美愉悦。

(二)对稿件形式质量的评价

稿件的内容再好,如果形式的质量不到位,给读者的使用造成困难,就难以起到顺利传播知识信息的作用。因此,对稿件的形式进行衡量并作 3

出质量评价,也是审稿工作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1.结构框架

指稿件中的内容层次安排形式。合理的结构框架有助于突出稿件的主题,方便读者循序渐进地把握图书的实质内容。

2.行文格式

行文格式的统一是任何稿件都必须具备的条件。唯有这样,读者才能按照格式的提示明了一段段文字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在脑海中构成比较系统的知识模块。

3.表述形式

对表述形式的质量要求体现在两个方面:

(1)语言文字规范

(2)量和单位使用规范

三、审稿结论及稿件的处理

(一)审稿的三种结论

审稿的结论分为接受出版、退修和退稿三种。

(二)审稿结论的形式及后续工作

作出审稿结论,必须采用撰写书面审稿意见的

形式。

初审者撰写的审稿意见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出版专业实务﹒

初级》中已经讲过)

第一,作者及稿件的基本情况。

第二,稿件的主要内容。

第三,稿件的价值评估和质量判断。

第四,审读时的疑点难点。

第五,对于拟退修的稿件,还应该针对稿件的不足之处提出相

应的修改建议。

(三)通知作者

经过三级审稿后形成的审稿结论,就是出版单位对稿件的处理意见。此时,一般由担任初审的编辑人员负责与作者联系,把出版单位的审稿结论及时通知作者。

007、熟悉出版合同的签订

4

对经过三级审稿后决定接受出版的稿件,出版单位要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及时与作者签订出版合同。签订出版合同的目的是要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既可以保证稿件顺利出版,又能够使双方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

1.出版合同的主要内容

国家版权局1999年3月颁布了图书出版合同的标准形式,可供参考。

2.签订出版合同的程序

责任编辑代表出版单位与作者协商后起草,经编辑室主任和出版单位领导审核后,交作者审核。

如果作者对合同提出意见,编辑应及时向编辑室主任和出版单位领导反映并表明自己的处理意见,经领导同意后再次与作者协商,直至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对合同做相应的修改。

合同经双方认可后,编辑按所需打印出正式版本,报出版单位法定代表人或授权的负责人审核、签署,并加盖公章或合同专用章。

需要指出,任何情况下,编辑都不应该擅自代表出版单位签订合同,因为这是一种严重违反法律规定的越权行为,极有可能导致出版单位和编辑个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008、熟悉编辑加工整理与审稿的关系

编辑加工整理通常简称“编辑加工”、“加工整理”或“加工”,是对已决定采用的稿件再次从各个方面进行审核并作修改润饰和规范化处理的活动。

编辑加工整理必须在稿件经过审稿已经决定采用,并且签订了出版合同后开始。

审稿与编辑加工整理是编辑过程中的两个环节,不可同时进行,因为两者的职责、要求、标准不同。

编辑加工整理必须在审稿的基础上进行。

009、掌握对编辑加工整理的各方面要求,并能熟练运用相关知识技能进行编辑加工整理。

按照图书的质量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全面、认真的审核和加工,优化稿件,进一步提高书稿质量。

一、编辑加工时必须遵循三大原则:

(一)尊重作者,忌强加于人

对稿件进行加工,是为了提高稿件的质量。不论作者是什么人,都要充分尊重作者的著作权,要在著作权法规定的允许范围内进行加工。

(二)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

5

(三)依据规范,忌滥施刀斧

编辑加工的四个步骤:(《出版专业实务﹒初级》讲过)

准备、计划、实施、总结。

二、编辑加工整理的内容

(一)消灭差错

(二)润饰提高

(三)规范统一

(四)其他工作

1.核对引文

2.查对资料

3.校订译文

这主要见于翻译稿件的加工整理工作。编辑应该对照原文,按照“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核对译文。

4.推敲标题

5.撰写和规范辅文

010、掌握对拟发稿件提交审定、送请作者复核的要求

1.稿件送审(审定发稿)

在完成对稿件的编辑加工整理后,责任编辑应该进行复查稿件、清稿誊抄、检点稿件、编排次序等的整理工作,使稿件达到“齐、清、定”的发稿要求,逐级报送复审、终审人员审定。

2.复审后认为该稿已达到发稿要求,就可提交终审。

终审者对稿件进行最后的审阅。除了把握稿件的全貌外,还要对政治问题、加工技术问题全面审核并作出是否可以发排的明确意见

复审、终审审核通过的稿件,可以交作者再复核。请作者对编辑加工整理过的原稿进行检查、认可,并对存在的问题或对编辑的改动不予认可之处进行修改。

经作者复核退回的稿件,责任编辑还要进行进行统一检查整理,使之符合发稿要求。如果作者有重大修改,应及时向复审、终审人员汇报,需要商议解决。

3.做好上述工作,编辑就可以按出版社的程序进行登记发排。

整理完毕的稿件,就可以按出版单位既定的程序发往总编室(或其他相应部门,下同)。由总编室登记后,根据出版社的计划发到出版部门安排制作、印刷等。

011、掌握校样处理的要求(发稿后的编辑工作)

6

稿件发出后,编辑工作并没有结束,在图书印制、发行过程中,编辑还要做好样书处理、样书检查、图书宣传、收集反馈信息等工作(在《出版专业实务﹒初级》已讲过)。

(一)审读校样

编辑审读校样,一般采取通读方式检查和解决原稿排版后出现的新问题,弥补编辑加工整理时疏忽的问题。

编辑与校对既有分工(注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又需合作。

如果编辑要在校样上作涉及内容的重大修改,应征得作者同意及复审者和终审者批准。

(二)处理作者的修改和校对人员的质疑

(三)检查付印清样

编辑必须检查全书的付印清样。

第一,从排版质量角度检查付印清样,察看格式是否统一,该更改的地方是否都已经改正,版心的位置是否平齐,图、表是否有污点或断线,等等。

第二,从全书的结构组成角度检查付印清样,察看封面(包括面封、书脊、底封、勒口等)、书名页(包括主书名页正面的扉页、反面的版权页,有时还有附书名页)、插页等结构部件以及出版说明、前言、后记、目录、各种附录等辅文的内容是否齐全。

012、了解图书辅文的概念、作用。

(一)辅文

图书辅文是图书正文的辅助文字。

(二)图书辅文的作用

1.保证图书的完整性

识别性辅文通常是一本图书必须具备的部分,否则这本书就存在残缺,不是一本合乎标准的正式图书。

2.强化图书的功能

一本学术专著,除了到位的各种注释之外,如果资料、引文出处非常详细和准确,参考文献非常齐全和完整,那么它的特定读者当然也会有更加丰富的收获。

3.指导购买和阅读

读者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决定对一本书是买抑或不买,内容提要、作者简介、目录、出版前言、序、出版后记、跋这些介绍性辅文和检索性辅文。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7

4.有利于检索的准确快捷

目录、索引等检索性辅文的功能是帮助读者找到查阅项目所在的位置。

013.熟悉图书辅文的种类

一、图书辅文的种类

图书辅文的种类很多,它们的撰写要求、表现形式与编排方法也都各有特点。这里主要介绍常用、常见的一些辅文种类。

1.识别性辅文

识别性辅文主要有 (1)封面文字; (2)书名页文字。

2.介绍性辅文

(1)内容提要;(2)作者简介 ; (3)封面宣传语

3.说明性辅文

(1)出版前言;(2)序、前言;

(3)凡例;

它是作者或编辑为方便读者而撰写的介绍图书内容、编纂体例、使用方法的说明性文字,多用于工具书、资料汇编、地图册、科技专业书等,其主要内容包括编纂意图、基本内容、读者对象、编纂体例、选文标准、收词原则、条目编排、释义范围、释文要求、行文规格、资料来源、检索方法以及其他所有必需的技术性说明。

(4)跋、后记

跋是放在书末的说明性文字,它的内容、要素与通常所说的“后记”、“附记”相似。跋是相对于序而言的,而后记、附记则是相对于前言、引言、前记、绪言等而言的。

(5)译后记

(6)出版后记

4.检索性辅文

(1)目录(又称目次);

它是表明图书基本内容和层次结构的部分,一般包括正文及部分有关辅文的标题,兼有检索性和介绍性功能。

(2)索引

索引亦称“引得”或“通检”它是将图书中的专项或多项内容

加以摘录、标明所在页码、按一定次序编排的检索工具。

5.参考性辅文

(1)注释;

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些内容或文字作补充说明,但又不宜作为正文来叙述的文字。注释的种类比较多,情况也各有异同:有解释词语、符号、外文的,有交代资料来源、引文出处的,有对正文内容加以订正、校勘、补充的,有进行评论、阐发的。

(2)参考文献表

(3)名词解释

(4)译名对照表

(5)大事年表

(6)各种附录

它包括对正文内容有所增补的文章、文件、图表等有关资料;

6.其他辅文题词页文字、勘误表等

014.掌握图书辅文的撰写要求。

015.熟悉编辑在图书辅文方面需做的工作。合为:编辑与图书辅文

一些辅文是作者在完成图书正文的同时(或以后)一并写成的,有些辅文则是责任编辑在进行编辑加工整理的同时(或以后)撰写的,也有的辅文是请第三者撰写的。因此,编辑就有三项任务。

1.选择辅文设置

2.选择辅文作者

3.审读加工辅文

第一,立意正确适当。

第二,评价准确实际。

第三,资料准确无误。

第四,方法科学简便。

第五,行文简明精到。

016、了解图书重印和再版的意义

(一)重印的概念

概念:重印是图书第一次印刷后,没有改动或改动甚少的再次(或多次)印制。

特点:图书重印时,开本、书号、版式均不变,但封面、扉页可以重新设计;中国标准书号条码一般也不变,但若定价有调整,则必须在原来的条码后加上附加码(整个条码需重新申请制作)。

(二)重印的意义

图书的重印是出版单位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1.及时满足社会的需要

2.符合最佳经济效益原则

图书分批重印,出版单位在资金、人力和仓储等方面可分批投入,避免流动资金、仓储资源被某一种图书占用过多,从而有利于出版单位的经营管理运作顺利。

3.可以不断提高图书质量

重印时可以及时改正,从而不断提高图书的质量。

(三)再版的概念

概念:再版是对原书作较大修改后重新排版印制。

特点:再版虽以原书为基础,但要进行较大的修改,有时甚至是脱胎换骨的改造,所以操作时完全按照生产新品种的程序进行,制作成本与初版书接近。

再版的图书,不可再用原书号,必须改用新的书号;除书名

外,其他如封面装症开本、版式等都可以重新设计。

重印和再版都是对同一本书的再次印制,但是两者是有区别

的。

再版仅指同一个出版单位的出版行为。如果某种图书原由甲

出版社出版,后来改为由乙出版社出版,它就不是再版书,而是乙出版社的初版书。

(四)再版的意义

1.再版是文化积累的重要方式

图书可把社会的文化精华固定记录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上,使之代代相传。通过再版,图书能够补充记录随着社会发展而新产生的文化精华,使之积淀存储,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基础性积累。

2.再版是图书更新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都有发展,先前出版的图书中便难免有一些内容或者数据变得过时老化,图书的质量也随之降低。因此,图书也要像工农业的一般物质产品一样,及时更新换代。再版就能使图书与时俱进地反映社会各方面的新情况、新发展,改善图书质量,以适应社会的新需求。

3.再版可提升图书的使用价值

图书经过精益求精的修订,可以吸纳最新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造成果,更新、充实、深化内容,增加知识信息的“含金量”,从而提升图书的使用价值。

4.再版能使出版资源得到深度开发

对一个出版单位来说,有价值的图书是创造新的效益、扩大社会影响的重要资源。相对而言,重印只是对这项资源的简单利用;再版则是对这项资源的深度开发,可以使老书焕发青春、长销不衰,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再版能打造图书的品牌

能够长销不衰的图书,往往已经形成一种品牌。品牌书生命力极强,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延续不绝,而这正是通过图书的不断再版来实现的。只有一次又一次再版,图书才能代代相传,品牌的实力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强。因此,凡能修订再版的图书,出版者都应予以充分重视,创造条件保证顺利再版,从而打造出新的品牌。

017.熟悉图书重印和再版的条件。

条件:都是图书的高质量所引发的不间断的读者需求。

再版不同于重印的地方,就是再版需要作者的配合。

图书质量高,一般都会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从而需要出版单位源源不断地保证供应。读者的需求量越多、越持久,重印或再版的次数就越多。如果没有持续的读者需求,重印或再版图书就只是徒然地增加积压库存,浪费生产资金。

018.掌握图书重印和再版的程序要求

(一)重印的程序

出版单位如果打算重印一种书,应该按照规范的程序做好相关工作。

1.市场调查

2.提出重印报告单

3.查验出版合同

如果合同有效期已过,出版单位必须先与作者签订新的出版合同,否则重印即是违约。如果在合同有效期内,责任编辑也应将准备重印的信息及时通知作者,并询问作者有无修改之处。

4.审读重印书

重印书也要坚持三审责任制。责任编辑必须将审读报告与样书一起送交复审者和终审者审定。

5.办理重印发稿手续

(二)再版的程序

基本就是按新书稿件的程序,只不过作者是原来的。

019、了解重版率的概念

重版率是全年出书种数中重印书与再版书种数之和所占的比例。

重印和再版的书越多(重印书的品种往往比再版书多得多),重版率越高。 重版率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出版单位办得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

2016年编辑资格考试中级讲稿2017-08-18 18:14:43 | #2楼回目录

2016年编辑资格考试讲稿 (2016年8月)

考纲把出版物选题策划这一章内容分为:4个掌握,3个熟悉,3各了解

一、熟悉选题策划的概念

选题策划是编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编辑工作在进入审稿环节之前,通常都要经历信息采集、选题策划和组稿三个环节。选题策划则是其中的中心环节,出版物质量的提高,首先取决于选题的优化,而优化的第一步就是做好选题策划工作。

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具有把握出版工作方向、落实出版工作方针,保障出版生产秩序,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以及塑造出版单位的品牌形象等重要作用。

选题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从规格来看:选题大体可以分为系列性选题、成套性选题和单项性选题三类。

以重要性区分:选题可以分为重点选题和一般选题两类。

根据制订时机区分:选题可以分为计划内选题和计划外选题两类;前者是指按照预定计划确定的选题,后者是指计划外临时增补的选题。

二、掌握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

选题策划步骤共有四个:信息梳理;选题设计;选题论证;选题优化

1.信息梳理

对于搜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梳理是选题策划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信息采集的环节延伸。

编辑采集到的信息通常是分散、凌乱的、需要筛癣识别、核实。 经过分析、组合、整理形成系统的、有一定规模的信息数据资料或调查报告,使信息有序化、系统化、为选题的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矗

信息使用过程要以编辑目的为参照,注意编辑经验的积累和多种信息的交融,将思维做多元化、多角度的延伸,将信息化成求新求变的观念,化成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选题的策划富有创意。

2.选题设计

(1)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

表面上看,选题似乎是灵机一动的产物,实际上却是编辑长期思考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一项政策的实施,一种制度的改革,一条经验的推广,一次活动的开展,都可能蕴藏着丰富的选题资源,关键在于编辑要善于发现。

1

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编辑,能自觉地学习法律法规和有关的方针政策,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密切保持与作者、读者的联系,认真关注国内外出版物市场的情况,并依据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运用职业敏感和创新思维,努力捕捉各种有新意的点子,促使其生长形成新选题;

(2)构思出版物的总体结构

编辑要根据市场的要求和自身的条件进行选题的总体构思。进行选题

的总体构思时,编辑要对选题的价值重新进行确认,并对实施细节逐一落实,从而使选题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丰富,从粗糙到精细。

构思既是进一步调查的过程,也是深入思考的过程。

编辑在构思阶段需要重点考虑以下问题:第一选题内容所涉及的领域

有哪些新的发展,他的前言和制高点在那里。第二社会生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它与选题有多大的契合度。第三社会的文化需求什么,它与2的特色是否存在关联性。

3.选题论证

它的目的,是凭借集体的智慧,对于编辑提出的选题从主旨、内容、形式、市场前景、可行性、主客观条件等诸多方面作全方位论证,以决定选题成立与否;或者对基本可以成立但还存在问题的选题提出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建议,以使选题达到更完善的程度。

4.选题优化

策划选题的编辑要根据选题论证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在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甚至校样处理等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选题不断予以修改和完善。

三、掌握图书选题策划的内容

编辑在策划选题时,一般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出版物内容与形式的设计,

二是对出版物面世时的市场预测,

三是选题的实施方案设计。

这三方面都考虑周全了,选题的前景和操作也就明了了。

(一)选题的内容和形式

1.读者对象

明确读者对象是选题策划的基矗读者对象不明, 作者就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

2.主题与名称

主题的设计是指该未来图书内容给读者提供什么样的知识信息。图书书名应该能够体现图书的主题内容。

3.体裁和篇幅

对图书体裁的设计,就要根据特定读者群体文化背景、情感取向、生 2

活经历、职业特点等的精细分析,确定以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向他们提供既定的主题内容。

4.开本、装订形式和版面形式

在选题策划时,对于图书的整体设计要着眼于开本、装订样式、全彩色还是双色、横排还是竖排等的设想,离真正落实还有一段距离。

5.与同类出版物的比较

(二)实施方案

选题还仅仅是一种构思、一种设想,要使选题能够顺利转化为图书产品出版,编辑需要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

1.作者的选择

设计选题阶段,编辑应该有关于本书最合适的作者对象的设想。 拟订事实方案时,就要全面考虑作者的思想水平、学术能力、写作风格等的基础上额定人眩

2.进度

时间安排包括稿件落实时间,交稿时间,审稿时间,审稿以后有可能需要的退修时间,编辑加工时间,审定发稿时间,校样处理时间,印刷、装订时间,出书时间等

进度安排应该尊重编辑出版规律,根据书稿难易程度、篇幅大小及编辑力量的多少和制作生产的复杂程度等,在时间上留有充分余地。防止突发是事情。

(三)营销方案

包括:目前市场状况分析,未来市场状况预测,营销策略。

1.目前市场状况分析

一般从分析同类出版物市场的情况入手。

2.未来市场状况预测

编辑提出某方面的选题,一方面是出于文化责任,另一方面则显示出自己的信心,相信这一选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自信的基础应该是以对市场信息有充分把握为前提的市场预测。

在预测的基础上编辑应对该选题的市场前景以及盈亏提出自己的意见。

3.营销策略

发行人员在市场上直接面对客户推销产品,需要最熟悉产品的编辑在营销方面提出建议。编辑最为有效的建议自然应从选题策划的角度提出,即从图书的内容与形式,目标读者及其需求,作者的声望及其写作特色,产品面世时的销售契机等方面予以全面的考虑。

(四)成本与预测与定价估计

3

图书生产作为一种商品生产,应该在经济上对资金的投入、产出有所估量。因此,在策划选题时,必须对于图书生产的成本进行预测,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再考虑影响图书定价的各种因素后,拟订图书的定价。

四、掌握选题论证和优化的各项要求

(一)选题申报

一个选题要进入立项程序,首先必须申报。申报时,一般由提出选题 的编辑填写选题申报单,附以选题报告,报给编辑室主任,编辑室主任审核同意后,报出版单位总编室。经总编室整理后报总编辑同意后,召开选题论证会。

(二)选题论证

选题的论证要求:

选题必须经过集体论证才能正式列入选题计划。这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

选题列入计划后,选题策划工作并没有结束,还有一个不断优化的问题。

选题论证的基本要求,对于各类出版物都是适用的。

选题论证是通过对选题策划质量的评估来确定其是否可以组织实施的一项工作。

1.选题论证的方式

论证通常以选题论证会的方式进行,有一级论证和分级论证两种。

2.选题论证的内容选题论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精神文化价值判断

①引导性

作为文化产品之一的出版物,应该对人们具有精神上的引导作用。一个好的选题,无论是基本立意,还是主要内容,都应该是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引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从而体现出明确的引导性:或是政治上的教诲,或是思想上的启发,或是道德上的熏陶,或是科学知识上的传授,或是几方面兼而有之。

②独创性

(2)市场适应性判断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是出版单位经营的重要目标。 ①针对性

针对性首先要求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定位,适合出版物市场细分的特点。读者对象模糊不清、笼统地称“为各种读者服务”的选题,显然针对性不足,必须加以改造。

4

②前瞻性

从选题到作品,有一个创作周期;从原稿到出版物,又有一个出版周期;出版物问世以后,还有一个重印或再版问题。当前出版物市场竞争激烈,其表现之一,便是新陈代谢的节奏加快,出版物很容易失掉时效,成为明日黄花。这就更加要求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具有前瞻的眼光,能预见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并作为创作要求传达给作者,以保证出版物面世时不但不过时,而且还具有较为持久的市场生命力。这样的选题便是较好的。

(3)效益判断

选题的最大追求是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并使之最大化。因此可以说,效益是衡量选题成功与否的一杆标尺。

(4)可行性判断

选题是否超出了出版单位的专业分工范围,作者的创作能力是否胜任,开发选题所需的投资本单位能否承受,选题的特殊专业要求编辑能否驾驭,等等。出版工作应增强理性,克制“冲动”,无论个人还是单位,都应量力而行。

以上所述,是从微观上对具体选题质量水准的论证。经过微观上充分论证的具体选题,还须从出版单位选题结构的宏观上考虑其是否适宜,最后由出版单位的领导决定是否列入选题计划。

(三)选题的优化要求:

1.论证本身就是对选题的优化过程。

2.所谓优化,一方面是使选题的清晰度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是根据出版物市场的变化,适时地对选题的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和调整。

五、了解立项选题的管理

集体论证没有通过的选题,应该废弃或退相关编辑室做修改后再次申报。

集体论证通过的选题,看具体选题 情况进行管理。

一般性选题,由总编室编入本出版单位的选题计划。

不是当年出版的选题编入下一年的年度计划,按照国家规定报出版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要求当年出版的选题,则作为当年的增补选题,一般最迟在发稿前 一月报省级新闻出版局审核;特殊急件则随时报批。

属于重大选题范围的,需要办理重大选题备案手续。

六、了解选题计划的内容和类型

选题计划是按照一定的编辑思想而形成的选题的有机组合,由出版单位根据出版方针、本单位的专业分工范围以及出版资源条件,综合分析读者需要和市场情况,对设计、采用的选题进行梳理和筛选之后编制而成。 5

它是出版单位的“施工蓝图”。

内容:

选题计划的内容一般分为“总则(或文字说明)”和“列题”两部分。 总则扼要说明出版的方针、目标、规模、重点,并对列入选题计划的选题作分类统计与分析。

列题部分是用表格的形式将已决定列入计划的选题按门类或学科分别列出,一般包括的项目有:分类类别、选题名称、内容简介、拟约或已约作者姓名及其单位、主要读者对象、估计规模(字数或电子文件字节数等)、预约交稿日期,等等。

类型:

从提出计划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的选题规划、数家出版单位联合制订的选题计划和一家出版单位制订的选题计划,其中以第三类为最多。

从计划的时间跨度来看,可以分为跨度较长(三年或五年甚至更长)的长期选题计划和仅涉及某一年度的年度选题计划两种。

从计划包括的选题范围来看,可以分为综合性选题计划和专项选题计划两类,常见的选题计划通常是综合性的。此外,选题计划还可以按照出版物的学科门类、使用功能或者重要程度划分。

七、熟悉选题计划的结构

对于一个完整的选题计划来讲,多种结构应该互相协调而且处于优化状态。

1.选题计划存在以下几种结构:

(1)选题知识结构

这是不同门类、不同学科的选题在选题计划中所占比例的状况。

(2)选题层次结构

这是学术著作、实用技术读物、通俗普及读物等方面的选题在选题计划中所占比例的状况。

(3)选题功能结构

这是不同功能出版物(如普通书、工具书等)的选题在选题计划中所占比例的状况。

(4)选题读者结构

这是为不同的读者对象(如为青年、少年、干部、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制订的选题在选题计划中所占比例的状况。

(5)选题效益结构

这是重点出版物选题、畅销出版物选题、亏损出版物选题在选题计划中所占比例的状况。

2.选题计划的结构优化

一个出版单位的选题结构是否合理,对于能否贯彻出版方针、树立出版社的品牌、保证出版物总体质量、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改善出版单位的经营管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和影响。

选题结构的优化,使各类选题在计划中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是制定选题计划时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选题结构怎样才算合理,要根据出版单位的性质、方针和任务做具体的分析。

就多数出版单位而言,应在本单位业务范围内突出重点,同时保证各类出版物的选题都能占有适当的比例,避免同类选题大量重复或某个方面的选题空缺,并合理安排重点选题和畅销出版物选题,注意控制亏损选题的比例,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

八、了解选题计划的特点、制订调整

1. 选题计划的特点

(一)整体性

选题计划在结构上具有整体性,因为它是关于即将出版的出版物的总体构思,必须综合考虑所列选题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读者结构和效益结构,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二)指导性

选题计划在功能上具有指导性。也就是说,选题计划要对一定范围、一定时期的出版物产品生产进行规划和指导,解决好统一编辑思想、贯彻出版方针、执行出版政策、形成出版特点、提高出版物质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三)稳定性

选题计划制订之后要认真执行,不可随意更改变动,否则会导致出版单位各个相关部门无所适从。这就是选题计划稳定性的体现。不过,这种稳定是相对的。

(四)灵活性

由于主客观情况总在不断变化,选题计划在执行过程中还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为适应新情况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不过,这些调整和修订都只涉及选题计划的局部,不宜对已经确定的选题计划作“伤筋动骨”的更改。

2.选题计划的制定与调整

选题计划事关重大,必须精心设计,反复论证,科学决策。

选题计划编制之初,通常由社长、总编辑会同相关部门提出选题计划的总体构思,其中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整体目标、规模品种等。

编辑人员根据本单位的出版专业方向和选题计划的总体构思,提出具

体的选题建议

在经过反复分析、论证以后,确定的选题即可以整理、汇总,形成选题计划的特点计划,然后报送主管部门审批。

审批通过以后,出版单位的正式选题计划就可以确定了。

选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版单位应当根据社会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及时对选题计划,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以提高提高选题实施率。

如 ;有些选题经过实践检验,发现原有的设计不完善,论证不充分,需要撤销或修改;有些选题找不到合适的作者承担创作,或者原定作者改变创作计划,选题被迫撤销或推迟;有些选题由于同类出版物增多,丧失了预先估计的价值,需要重新设计或者取消;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读者需要和出版物市场的变化,有些选题已经变得陈旧过时,有些选题则需要增补,等等。

九、掌握组稿的方式和步骤

组稿是发现、选择、组织作者完成作品创作的活动。

选题通过之后,编辑就要为使选题形成稿件而落实作者,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工作。

(一)组稿方式:

1.个别约稿

个别约稿是编辑直接约请作者创作稿件的组稿方式。

2.社会征稿

社会征稿是出版单位通过一定的媒体或其他传播手段,向社会公开征集稿件的方式。

大概两种原因:

一是选题要求高,或由于其他原因在段时间内无法确定合适的作者; 另一是把这种组稿视为一种宣传手段,希望借此提高出版单位的知名度。

3.群体集稿

群体集稿是指出版单位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约请一批有创作实力的作者撰写稿件的组稿方式。

(二)组稿步骤:一般分四个步骤。

1.组稿的准备

为了使组稿取得预期的效果,编辑一定要作充分的准备。在策划选题内容的过程中,编辑实际上已经在为组稿作准备,但到了要正式组稿时,仍有不少准备工作要做,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方面的工作。

(1)深入研究选题

编辑对选题的认识如何与组稿的能否成功有着很大关系。组稿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为选题寻找最合适的作者并且把作者的创作引导到符合选题要求的轨道中来。

(2)制订组稿方案

在开始组稿前一定要制订具体的组稿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的问题如向谁组稿、由谁组稿,小的问题如交稿时间、出版时间、装帧规格、稿酬标准都要逐条议论,并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让组稿编辑做到心中有数。

(3)物色合适作者

物色合适的作者是选题成功的关键。要能物色到合适的作者,编辑须平时就注意收集作者资料,建立作者数据库。

2.联系作者

当对选题的要求和作者人选有了明确、细致的了解之后,编辑可开始联系作者。

作者接受约稿,首先是对选题的认同,但同时还包含着对编辑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的认可。

3.商讨撰稿事宜

作者接受约稿之后,需根据内容要求写出编撰大纲或稿件目录。 对作者提供的样稿和编撰大纲,编辑要认真审读,必要时召集有关人员共同讨论,然后提出意见请作者修改或重写。

4.确定约稿关系

编撰大纲和样稿经过审读认可后,出版单位就可以用口头约定或与作者签订约稿合同的方式确定约稿关系,作者正式开始创作。

约稿合同一般包括:

①出版单位和作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签约因由及时间; ②作品的名称、主题内容、结构体材、篇幅和配图要求、质量要求、交稿时间;

③违约责任,由于出版单位原因致使所约稿件不能出版时出版单位应承担的责任和由于作者原因导致稿件不能出版时作者应承担的责任。

约稿合同不能代替出版合同,后者须在稿件全部完成并经审稿通过后签订。

十、熟悉组稿的落实

(一)当好作者的参谋

作者拟出的提纲和撰写的样稿,编辑都要认真审读,并及时与作者商量、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以使未来的作品更加完善。对缺乏创作经验的新作者,更要多加关心,经常沟通,当好参谋,尽早发现问题,以免稿件写出后还要作大的返工。

(二)做好服务工作

作者接受稿件创作任务后,编辑要就创作要求向作者作详细解释;作者开始构思,编辑要与作者作同步思考;作者交出提纲和样稿,编辑要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作者缺少资料,编辑要尽可能提供帮助,等等。有时甚至还包括对作者日常生活方面的照顾。沟通与服务办好各种事情的基矗

2016年编辑资格考试讲稿2017-08-18 18:14:50 | #3楼回目录

2016年编辑资格考试讲稿 (2016年8月)

一、掌握选题策划的概念和基本步骤

(一)选题策划概念

选题策划是编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编辑工作在进入审稿环节之前,通常都要经历信息采集、选题策划和组稿三个环节。选题策划则是其中的中心环节,出版物质量的提高,首先取决于选题的优化,而优化的第一步就是做好选题策划工作。

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具有把握出版工作方向、落实出版工作方针,保障出版生产秩序,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以及塑造出版单位的品牌形象等重要作用。

选题有多种不同的类型。

从规格来看:选题大体可以分为系列性选题、成套性选题和单项性选题三类。

以重要性区分:选题可以分为重点选题和一般选题两类。

根据制订时机区分:选题可以分为计划内选题和计划外选题两类;前者是指按照预定计划确定的选题,后者是指计划外临时增补的选题。

(二)基本步骤

1.基础准备

2.选题设计

(1)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

表面上看,选题似乎是灵机一动的产物,实际上却是编辑长期思考的结果。

在现实生活中,一项政策的实施,一种制度的改革,一条经验的推广,一次活动的开展,都可能蕴藏着丰富的选题资源,关键在于编辑要善于发现。

一个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编辑,能自觉地学习法律法规和有关的方针政策,广泛地接触社会生活,密切保持与作者、读者的联系,认真关注国内外出版物市场的情况,并依据收集到的各种信息,运用职业敏感和创新思维,努力捕捉各种有新意的点子,促使其生长形成新选题;

(2)构思出版物的总体结构

编辑要根据市场的要求和自身的条件进行选题的总体构思。进行选题的总体构思时,编辑要对选题的价值重新进行确认,并对实施细节逐一落实,从而使选题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丰富,从粗糙到精细。

构思既是进一步调查的过程,也是深入思考的过程。

3.选题论证

它的目的,是凭借集体的智慧,对于编辑提出的选题从主旨、内容、 1

形式、市场前景、可行性、主客观条件等诸多方面作全方位论证,以决定选题成立与否;或者对基本可以成立但还存在问题的选题提出进一步修改的意见、建议,以使选题达到更完善的程度。

4.选题优化

策划选题的编辑要根据选题论证的意见,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在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甚至校样处理等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产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选题不断予以修改和完善。

二、熟悉编辑需要采集的信息内容范围和信息采集的要求

(一)需要采集的信息内容范围

1.社会发展信息

2.科学文化信息

3.出版业市场信息

(1)出版动态信息

出版动态信息主要指各种学科、各种类型出版物的出版信息(如出版

物目录,出版物评论,出版动态报道),出版物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出版业统计资料等。

(2)竞争对手信息

竞争对手信息是指与本出版单位存在市场竞争关系(或潜在市场竞

争关系)的其他出版单位的相关信息,包括竞争对手的出版规模、品种构成、出版特色、经济实力、出版策略、竞争战略等。

4.作者信息

5.读者信息

(二)信息采集的要求

(一)真实性

在信息采集过程中,编辑面对的信息纷繁、复杂,这就要通过比较、辨别、分析,对原始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选择。

(二)针对性

即使是真实的信息,其价值的大小也在于其符合实际需要的程度如

何。

出版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其产品的个性化程度极高。因此,每一种

出版物的编辑工作所需要获取的信息,是不会一样或者至少不会完全一样的。只有针对某一具体的目标进行适当范围的信息采集,才能事半功倍。

(三)综合性

采集信息时要注意综合性,而在处理、利用信息时,更要学会对信息

进行综合处理,做到融会贯通。

(四)预见性

2

出版物产品从作出计划到最后生产、面世,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有时甚至是长达数年的时间,“延迟”是在所难免的。这就决定了出版物生产的决策必须具有预见性,即预见到产品销售时的市场情况。

三、掌握信息采集的方法和信息处理的步骤

(一)信息采集的方法

1.出版物交易场所调研

这是获取读者信息、出版业市场信息的最主要渠道。

2.文献检索

这是通过查检相关文献资料来获取有关信息的方法。

3.关注大众传媒

在信息化社会,大众传播媒体是公众获得各种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是编辑采集信息的重要途径。

4.人际交往

编辑通过与作者的互访、通信或其他各种方式的联络,通过同各类与出版业务相关的人士进行交流,通过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以及有关的社会活动,都可直接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

5.专业市场调查

信息采集也可以借助专业的市场调查机构。国内外都有一些专门从事媒体市场调查的公司。编辑可以通过查看调查公司公布的调查分析报告获知某方面的相关信息,出版单位也可以就某一项目委托调查公司进行专项调查。

(二)信息处理步骤

信息处理是信息采集的关键部分,其目的是把采集到的原始信息通过筛癣加工,转换成便于传递、存储和使用的形式。

1.筛选

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分散、重复现象十分严重,对信息的筛选由此变得十分必要。

筛选并不是简单地做减法,而是对信息进行甄别、提炼,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目的。

2.加工

所谓“信息加工”,就是在信息筛选的基础上,经过组合、整理、分析,形成系统的、有一定规格的信息数据资料或调查研究报告等,使信息有序化、系统化。

3.存储

信息经过筛癣加工以后,需要进行存储。存储的方法和设备,

4.使用

3

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筛癣加工和存储,目的就是为了使用。 使用时要对信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编辑有意义的那部分信息,往往呈现动态的、相互交叉的状态,因此,不能机械地、孤立地、静止地使用信息。为了让信息能为编辑工作所用,需要使信息融合、互动,升华为思想、思路、灵感、创意。要达到这样的水准,需要在信息使用过程中以编辑目的为参照,注意编辑经验的积累和多种信息的交融,将思维作多元化、多角度的延伸,将信息化成求新求变的观念,化成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为选题策划和其他编辑工作做好储备。

四、掌握关于图书选题策划的知识

编辑在策划选题时,一般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出版物内容与形式的设计,二是对出版物面世时的市场预测,三是选题的实施方案设计。这三方面都考虑周全了,选题的前景和操作也就明了了。

一、图书内容与形式的设计

(一)图书内容设计

选题中对图书内容的设计,实际上就是对于相应精神文化作品概貌的设计,需要对图书的主题和体裁作出设计,或者说,解决“提供什么”和“怎么提供”的问题。

1.主题设计

主题的设计是指选择确定该未来图书中需要为哪些读者提供什么样的知识信息。

2.体裁设计

对图书体裁的设计,就是要根据对特定读者群体在这些方面的具体特点的精细分析,研究以什么样的具体形式向他们提供既定的主题内容。譬如,是采用理论阐释形式,还是通俗讲解形式;是采用文艺作品形式,还是采用科学作品形式;是采用一般读物形式,还是采用工具书形式;是采用原理阐述为主、实例分析为辅的形式,还是采用以实例分析为主、结合实例讲解原理的形式;是采用以文字介绍为主、图片表现为辅的形式,还是采用以图片表现为主、文字作补充的形式,或者采用图文并重、相互补充的形式;是采用单向讲解的形式,还是采用一问一答的互动形式,等等。

(二)图书形式设计

图书形式的设计主要包括书名、篇幅、开本、装订样式、版面形式的设计。

1.书名设计

2.篇幅设计

图书篇幅的设计主要应考虑图书的主题内容和体裁,以及生产成本和目标读者群体的购买力状况等因素。

3.开本、装订样式和版面形式的设计

二、市场预测

4

编辑提出某方面的选题,一方面是出于文化责任,另一方面则显示出自己的信心,相信这一选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自信的基础应该是以对市场信息有充分把握为前提的市场预测。

(一)读者需求情况

(二)同类出版物情况

(三)选题特色

通过对本选题所设计图书的内容、形式、特点、定价、上市时间等因素的分析,尤其是与同类书在这些方面的比较,说明本选题的存在价值和特殊优势,以显示其在未来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实施方案设计

(一)作者的落实

(二)时间安排

时间安排包括稿件落实时间,交稿时间,审稿时间,审稿以后有可能需要的退修时间,编辑加工时间,审定发稿时间,校样处理时间,印刷、装订时间,出书时间等。

(三)成本与定价预测

图书生产作为一种商品生产,应该在经济上对资金的投入、产出有所估量。因此,在策划选题时,必须对于图书生产的成本进行预测,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本量利分析的原理,再考虑影响图书定价的各种因素后,拟订图书的定价。

(四)宣传计划

编辑作为策划者,是对选题内容以及未来的书稿最为熟悉的人。因此完全应该也能够站在结合出版意图和读者需求这两者的立场上,制订出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符合不同阶段要求的宣传计划。

宣传计划应该包括准备采用的宣传方式、准备联络的媒体、不同阶段的重点,以及时段安排和场所安排等。比较大型或者重要的宣传计划,还应该有符合实际的费用估算。

(五)营销策略

发行人员在市场上直接面对客户推销产品,需要最熟悉产品的编辑在营销方面提出建议。编辑最为有效的建议自然应从选题策划的角度提出,即从图书的内容与形式,目标读者及其需求,作者的声望及其写作特色,产品面世时的销售契机等方面予以全面的考虑。

四、撰写选题报告

选题策划的结果必须形成书面的选题报告。它既是对选题作集体论证时必需的文件,又是选题列入选题计划的凭据和图书进入生产流程的基础性文件,与以后的各项业务活动均有关。

(一)选题报告的形成

5

选题报告由策划选题的编辑起草。编辑拟就选题报告后,应该将之提交编辑室主任。编辑室主任审核后,如果认为应该补充、修改的,可以退编辑处理,或者与编辑一起商量修改。编辑室主任审核后认可的选题报告,一般经过编辑室内的初步集体论证后,以编辑室的名义提交出版单位的相关领导。

(二)选题报告的内容

1.选题名称

2.提出选题的原因、依据及目的

3.选题价值

要对选题的学术价值(或文化价值)和出版价值作出简要的分析和说明,这实际上也是对出版目的的论证。

4.选题形成的过程

5.选题的内容及形式设想

要对未来图书的主题作出描述,介绍该主题的类型和特点,并概括地说明内容的大致范围和重点,写作的体裁、篇幅以及图书成品的物质形态等。

6.读者对象

7.拟请的作者

8.与同类出版物的比较

9.时间安排

只要说明估计交稿时间、发稿时间和出版时间等即可。

10.效益预测

效益预测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预测。

11.市场营销建议

12.其他方面情况

对翻译作品、古籍整理类选题,在选题报告中应补充有关的情况。譬如,翻译作品的选题,要注意说明原著的主要内容及其中是否发现有政治性问题;介绍原著作者的情况、该书在国外出版后的市场反应以及国内同行专家对该书价值的评估;还要写明译者的简况,包括译者的业务水平和试译稿的质量;若已有译本出版的,则要写明复译的特点。

古籍整理类选题,要写明校勘的情况及所据的版本,写明是否有注释或解题和说明,还可写上原作者简介、何人作注等内容。

五、掌握选题论证与优化的要求

选题的论证要求:

选题必须经过集体论证才能正式列入选题计划。这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一项重要制度。

6

选题列入计划后,选题策划工作并没有结束,还有一个不断优化的问题。

选题论证的基本要求,对于各类出版物都是适用的。

选题论证是通过对选题策划质量的评估来确定其是否可以组织实施的一项工作。

(一)选题论证的方式

论证通常以选题论证会的方式进行,有一级论证和分级论证两种。

(二)选题论证的内容选题论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1.精神文化价值判断

(1)引导性

作为文化产品之一的出版物,应该对人们具有精神上的引导作用。一个好的选题,无论是基本立意,还是主要内容,都应该是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引人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从而体现出明确的引导性:或是政治上的教诲,或是思想上的启发,或是道德上的熏陶,或是科学知识上的传授,或是几方面兼而有之。

(2)独创性

2.市场适应性判断

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是出版单位经营的重要目标。

(1)针对性

针对性首先要求有明确的目标读者定位,适合出版物市场细分的特点。读者对象模糊不清、笼统地称“为各种读者服务”的选题,显然针对性不足,必须加以改造。

(2)前瞻性

从选题到作品,有一个创作周期;从原稿到出版物,又有一个出版周期;出版物问世以后,还有一个重印或再版问题。当前出版物市场竞争激烈,其表现之一,便是新陈代谢的节奏加快,出版物很容易失掉时效,成为明日黄花。这就更加要求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具有前瞻的眼光,能预见市场的发展和变化,并作为创作要求传达给作者,以保证出版物面世时不但不过时,而且还具有较为持久的市场生命力。这样的选题便是较好的。

3.效益判断

选题的最大追求是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并使之最大化。因此可以说,效益是衡量选题成功与否的一杆标尺。

4.可行性判断

选题是否超出了出版单位的专业分工范围,作者的创作能力是否胜任,开发选题所需的投资本单位能否承受,选题的特殊专业要求编辑能否驾驭,等等。出版工作应增强理性,克制“冲动”,无论个人还是单位,都应量力而行。

以上所述,是从微观上对具体选题质量水准的论证。经过微观上充分论证的具体选题,还须从出版单位选题结构的宏观上考虑其是否适宜,最后由出版单位的领导决定是否列入选题计划。

(三)选题的优化要求:

1论证本身就是对选题的优化过程。

2所谓优化,一方面是使选题的清晰度进一步提高,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是根据出版物市场的变化,适时地对选题的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和调整。

六、了解选题计划的特点及其制定与调整

选题计划是按照一定的编辑思想而形成的选题的有机组合,由出版单位根据出版方针、本单位的专业分工范围以及出版资源条件,综合分析读者需要和市场情况,对设计、采用的选题进行梳理和筛选之后编制而成。它是出版单位的“施工蓝图”。

选题计划的特点一般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整体性

选题计划在结构上具有整体性,因为它是关于即将出版的出版物的总体构思,必须综合考虑所列选题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功能结构、读者结构和效益结构,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二)指导性

选题计划在功能上具有指导性。也就是说,选题计划要对一定范围、一定时期的出版物产品生产进行规划和指导,解决好统一编辑思想、贯彻出版方针、执行出版政策、形成出版特点、提高出版物质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三)稳定性

选题计划制订之后要认真执行,不可随意更改变动,否则会导致出版单位各个相关部门无所适从。这就是选题计划稳定性的体现。不过,这种稳定是相对的。

(四)灵活性

由于主客观情况总在不断变化,选题计划在执行过程中还应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为适应新情况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不过,这些调整和修订都只涉及选题计划的局部,不宜对已经确定的选题计划作“伤筋动骨”的更改。

制定与调整:

在经过反复分析、论证以后,确定的选题即可以整理、汇总,形成选题计划,然后报送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以后,出版单位的正式选题计划就可以确定了。

选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有些选题经过实践检验,发现原有的设计不完善,论证不充分,需要撤销或修改;有些选题找不到合适的作者承担创

作,或者原定作者改变创作计划,选题被迫撤销或推迟;有些选题由于同类出版物增多,丧失了预先估计的价值,需要重新设计或者取消;随着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读者需要和出版物市场的变化,有些选题已经变得陈旧过时,有些选题则需要增补,等等。

七、了解选题计划的内容、类型和结构

内容:

选题计划的内容一般分为“总则(或文字说明)”和“列题”两部分。 总则扼要说明出版的方针、目标、规模、重点,并对列入选题计划的选题作分类统计与分析。

列题部分是用表格的形式将已决定列入计划的选题按门类或学科分别列出,一般包括的项目有:分类类别、选题名称、内容简介、拟约或已约作者姓名及其单位、主要读者对象、估计规模(字数或电子文件字节数等)、预约交稿日期,等等。

类型:

从提出计划的主体来看,可以分为国家有关部门组织制订的选题规划、数家出版单位联合制订的选题计划和一家出版单位制订的选题计划,其中以第三类为最多。

从计划的时间跨度来看,可以分为跨度较长(三年或五年甚至更长)的长期选题计划和仅涉及某一年度的年度选题计划两种。

从计划包括的选题范围来看,可以分为综合性选题计划和专项选题计划两类,常见的选题计划通常是综合性的。此外,选题计划还可以按照出版物的学科门类、使用功能或者重要程度划分。

选题计划存在以下几种结构:

1.选题知识结构

这是不同门类、不同学科的选题在选题计划中所占比例的状况。

2.选题层次结构

这是学术著作、实用技术读物、通俗普及读物等方面的选题在选题计划中所占比例的状况。

3.选题功能结构

这是不同功能出版物(如普通书、工具书等)的选题在选题计划中所占比例的状况。

4.选题读者结构

这是为不同的读者对象(如为青年、少年、干部、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制订的选题在选题计划中所占比例的状况。

5.选题效益结构

这是重点出版物选题、畅销出版物选题、亏损出版物选题在选题计划中所占比例的状况。

八、掌握组稿的方式和步骤

组稿是发现、选择、组织作者完成作品创作的活动。

组稿方式:

(一)个别约稿

个别约稿是编辑直接约请作者创作稿件的组稿方式。

(二)社会征稿

社会征稿是出版单位通过一定的媒体或其他传播手段,向社会公开征集稿件的方式。

(三)群体集稿

群体集稿是指出版单位通过有效的组织工作,约请一批有创作实力的作者撰写稿件的组稿方式。

组稿步骤:

(一)组稿的准备

为了使组稿取得预期的效果,编辑一定要作充分的准备。在策划选题内容的过程中,编辑实际上已经在为组稿作准备,但到了要正式组稿时,仍有不少准备工作要做,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方面的工作。

1.深入研究选题

编辑对选题的认识如何与组稿的能否成功有着很大关系。组稿工作的目的,就是要为选题寻找最合适的作者并且把作者的创作引导到符合选题要求的轨道中来。

2.制订组稿方案

在开始组稿前一定要制订具体的组稿方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的问题如向谁组稿、由谁组稿,小的问题如交稿时间、出版时间、装帧规格、稿酬标准都要逐条议论,并经过一定的审批程序,让组稿编辑做到心中有数。

3.物色合适作者

物色合适的作者是选题成功的关键。要能物色到合适的作者,编辑须平时就注意收集作者资料,建立作者数据库。

(二)联系作者

当对选题的要求和作者人选有了明确、细致的了解之后,编辑可开始联系作者。

作者接受约稿,首先是对选题的认同,但同时还包含着对编辑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能力的认可。

(三)审读编撰大纲和样稿

作者接受约稿之后,需根据内容要求写出编撰大纲或稿件目录。

对作者提供的样稿和编撰大纲,编辑要认真审读,必要时召集有关人员共同讨论,然后提出意见请作者修改或重写。

(四)确定约稿关系

编撰大纲和样稿经过审读认可后,出版单位就可以用口头约定或与作者签订约稿合同的方式确定约稿关系,作者正式开始创作。口头约定或约稿合同的内容包括作品名、内容、篇幅、图片数、交稿时间、稿酬标准、违约责任等。约稿合同不能代替出版合同,后者须在稿件全部完成并经审稿通过后签订。

九、熟悉组稿的落实

(一)当好作者的参谋

作者拟出的提纲和撰写的样稿,编辑都要认真审读,并及时与作者商量、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以使未来的作品更加完善。对缺乏创作经验的新作者,更要多加关心,经常沟通,当好参谋,尽早发现问题,以免稿件写出后还要作大的返工。

(二)全心全意做好服务工作

作者接受稿件创作任务后,编辑要就创作要求向作者作详细解释;作者开始构思,编辑要与作者作同步思考;作者交出提纲和样稿,编辑要开座谈会征求意见;作者缺少资料,编辑要尽可能提供帮助,等等。有时甚至还包括对作者日常生活方面的照顾。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汇编15篇】相关文章: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汇编6篇01-04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集锦15篇01-06

本科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6篇02-14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九篇12-11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合集7篇12-12

应届毕业生面试时的自我介绍范文09-03

关于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模板合集6篇01-09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汇总八篇01-15

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集合六篇01-11

关于应届毕业生面试自我介绍范文合集6篇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