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总结

海南考察学结

时间:2017-06-06 13:33:12 学习总结 我要投稿

海南考察学结

2015年12月3日上午,我们学习考察组14名教师在田校长的带领下参观考察了海南省三亚市职教中心(海南省三亚高级技工学校、海南三亚中等职业学校和三亚市体育中心)。该校建于2015年,占地400亩,有教职工400余人,在校学生近8000人,是一所环境怡人、教学设施先进、教育成果显著的新型综合性公园式职业学校。在重点倾斜、重点支持、 重点发展的政策指引下,该校于2015年对学生实行了“三免一补”(免学费、免课本费、免住宿费、补生活费)的政策。学校共开设39个专业,专业设置紧贴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需求,培养服务性人才,侧重培养掌握产业技术实用性技工,深挖地方黎族文化,培养民族文化传承艺人。如:酒店服务与管理、电器运用与维修、黎族织锦技艺等特色专业。并且该校已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每年培训鉴定考核达6000人,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近万人。学校在全国技能大赛中先后荣获6银14铜的好。经此次学习考察,我们受益非浅、收获颇多:

海南考察学结

一、 整合职教资源,提升办学质量。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繁杂”的现状,三亚市教育主管部门于2015年成立了三亚市职教中心,优先整合地区职教资源,走在全国职教改革的前沿。解除当前职校“麻雀是虽小,五脏俱全”的弊端,专业得到整合,师资得到提升,教学设备得到优化,经费支出更显合理长效。扭转各职校“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不良局面,我们应

统一正确的的教育思想、目标、教学方法等,才能保证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然而中国的职业教育还处于成长期,这些思想目标方法有待进一步明确与完善,需要优秀的职教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

二、 结合当今重大产企业,科学开设专业课程。

三亚市职教中心紧跟海南的旅游业,培养服务性人才,围绕酒店服务与管理、电子电器应用于维修、汽车应用与维修、电气运行与控制四大专业做大做强,这四个专业人数占校总人数的70%。因此我们在开设专业时要深入了解区域内外重大产企业人才需求,紧跟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到有的放失,为产企业培养优秀的实用性技能人才。促进这样既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又便于学生多渠道就业。

三、 实习实训是职教工作的重中之重。

考察三亚市职教中心后,给我感受最深的是该校的实训楼,5层高楼30多间高标准的实训室,设备齐全、先进。——这是办好职教的重要条件。职业学校以培养实用性技能人才为最终目的,那么技能出自哪里?技能只有从实习实训中产生,必备的实训设备是不可缺的。但是对于地处偏远县城的职校,暂时无法配置先进齐全的实训设备,怎么办?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实训设备之上,积极与周边产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周边产企业资源弥补学校实训设备的欠缺。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训条件,不高纸上谈兵,真正练就技能。

成长与经验同行,收获与疑惑并存。我们定会把这次学习考察的收获用于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为职业教育不断耕耘。

2015年1月5日

海南考察学结 [篇2]

2012年4月16日至21日,我有幸加入了县教育局组织的一线教师赴海南考察学习的团队,为期六天的海南考察学习令我感受至深,收获颇多。我是以2011年暑假教师技能大赛优胜者的身份加入此次外出学习的。首先,我衷心感谢局领导给我们一线教师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其次,我特别感谢陪同领导对我们的关怀和照顾。

海南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湛蓝的天空、碧蓝的大海、洁白细软的沙滩、婆娑的椰林和夹杂着椰子香味的空气、神秘的热带林、风情的少数民族、更有海南园林式的学校和先进的教学模式......这些都是我的梦想。可以说这短短的一周之旅,让我们在领略海南椰风海韵和民俗风情的同时,提升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增强了我们对教育的信心。

近两年来,我县教育局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组织了好几批出省考察学习团队,目的在于让教学一线老师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开阔眼界、改变教育观念、接受更多的教育理念,能为我县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次考察学习由教育局副局长尚雷同志带队,还有局办公室刘纯主任、勤俭办主任杨争利、督导室副主任王旭光、工会主席强彦斌等人作为小组长,专门负责我们一行4个小组共42人的安全和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组员则是2012年全县教师专业知识大赛初中组各科一等奖中的优秀者和2011年荣获西安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的老师。

短短的一周海南考察学习,但我却感受至深、收获颇多。

一、海南风光,景色秀丽。

4月16日那天清晨,我们在党校门口集中乘坐大巴车到咸阳机场,经过安检、托运等环节后,于九点钟我们乘坐上了飞机。这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心中无比激动的同时,也有几分害怕。飞机在高空穿梭犹如在海涛巨浪的云海之中,就像一只穿梭于大海中的鲸鱼,轻快自如。我痴迷又好奇地看着窗外的云山云海,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幻想。一点钟,我们乘坐的航班即将降落海南三亚机场。在三亚的上空,我们看到的天更蓝、云更白,与碧蓝的大海相映衬,和谐而明快,让人心旷神怡。一点二十分,飞机降落在三亚国际凤凰机场,扑面而来的热浪夹杂着椰子的香味,让人陶醉。再看看四周满眼的热带植物,我们仿佛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参观了日月湾,我们穿梭于台湾村中,喝美酒,品佳肴,在热烈甜美的歌声中与高山族的阿妹们围成圆圈,尽情舞蹈。陶醉!忘我!所有的人都被感染。在大雨中我们奔向日月湾海滩,看到了象征两岸同胞虽远隔万水千山,却割不断骨肉亲情。在刻有台湾岛和海南岛的两块巨石旁,我们拍照留念,期盼两岸早日统一,亲人早日团聚。雨中的大海更迷人,远望烟雾蒙蒙,近看雪白的浪花拍击着岸边的礁石,实在是壮观气派!刚才还是雷声隆隆,大雨倾盆,这会已是艳阳高照,让我们亲自感受了一下热带雨林气候的变化多端。

我目睹过青岛浪漫的蓝色沙滩,也见过威海热烈而充满活力的红色沙滩,今天我又看到了如此洁白细腻的亚龙湾沙滩。这里的沙子软如棉、细如脂、白如雪,这样说毫不夸张,难怪被称为中国的夏威夷呢!对于我们这些北方人,无论多少次看见大海都很激动,迅速换上泳衣,跑到海边去踏浪。浪花带走了我们的疲劳,涛声与我们快乐的欢笑声夹杂在一起,使沙滩充满了活力,我们也尽情感受大海的魅力!虽然我们无数次被海浪“击倒”,甚至还亲自“品尝”了一下海水的味道,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兴致。

4月19日下午,我们来到了一个很神秘原始的地方——槟榔谷。在绿树环抱的山顶,坐落着两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村落(黎寨和苗寨)。走进黎寨,就看到了满身花纹的阿婆,她们或安详的坐在茅屋门口,或忙于自己的手工编织。我不禁脱口而出用刚从导游那里学的几句黎语与她们打招呼。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几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黎族的住房有船型屋和金字型屋两种。船型房是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外形像船篷,半圆柱状,用竹木扎架,上面盖着茅草。金字型房以树干做支架,竹片编墙,再糊一层泥。黎族人主食是大米,传统的竹筒饭异香扑鼻。男女都喝糯米酒,常常几个人围酒坛而坐,用一根细竹管插入坛内,轮流吸酒,也有用碗盛酒喝的。

黎人乐观淳朴、豪迈洒脱,能歌善舞,善于触景生情,自编自唱,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唱出来、舞出来。观看了黎族欢快的竹竿舞(又叫打柴舞),又目睹了黎族小伙爬树的本领,机灵敏捷。小伙子们往往在这些气氛热烈的场合,以矫捷的身姿来博得姑娘的青睐。

在黎族民间,有很多关于民族人文风物的传说。这些动人的传说故事充分反映了黎族人热爱生命、热爱自然、注重友谊的博大情怀,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我们看到阿婆满身的花纹就是黎族以前的绣面习俗。相传很久以前,有个非常漂亮的小姑娘,名字叫乌娜。乌娜很聪明,六岁就会绣花,八岁就会下田种地。乌娜唱的歌,天上的云彩也会停下来倾听,水里的鱼儿听了欢喜的呆在水面不愿离去。小乌娜13岁时,长的如天仙一样的美丽,不少年轻小伙子来向她求婚。乌娜看上了邻村的劳可哥哥。劳可聪明、健壮、勇敢、勤劳。但是,那年皇帝派人到民间选美,看上了乌娜。乌娜用尖尖的荆棘,往自己脸上乱刺,刺成了花花点点,血流满面,躲过了皇帝和官兵的纠缠。乌娜嫁给了劳可。为了躲避,他俩便到更荒凉的深山里去居住。他们种山栏、纺织、狩猎,用勤劳和智慧开辟了一个新的家园。不久生育子女,为了不再受皇帝的抢劫,乌娜要女儿在脸上刺上一道道疤痕。一代传一代,后代黎族妇女便都纹面了。黎族女子纹面习俗在解放后已被废止,现在还在世的绣面纹身女至少也要70岁以上了。

优美的南国风光;神秘的热带雨林;最狭长的沙滩半岛博鳌玉带滩;迷人灵秀的分界洲岛;历史厚重的南山寺文化和气势磅礴的的南海观音圣像风采;回归自然地南湾猴岛;浪漫激情海角天涯......

我们不仅感受了美丽迷人的海南风光,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习了海南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这为我们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

海南中学和海口第一中学是位于海南省教育最前沿的两所学校。海南中学是直属海南省教育厅领导的省重点中学。其前身是私立琼海中学,1923年由琼籍教育家钟衍林创办,主要招收东南亚华侨、港澳同胞及侨属子女就读。新中国建立后,琼南中学、匹瑾女中、建华中学先后并入,学校由私立改为公办,并数易其名,1953年改称广东海南中学,1959年被定为广东省首批重点中学。1988年海南建省后,改为现名并定为海南省重点中学。

海南中学坚持“尚德、睿智、唯实、创新”的校训,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开发潜能,发展特长,综合提高”的教育理念,以“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特长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学生”为培养目标,以多元化、多功能的课程体系为依托,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民主、科学、严格、规范的管理为保障,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全省各中学的首位,为海南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海南中学稳步、扎实和创造性地推进新课程的成果和经验,高考成绩一直稳居全省第一,并且遥遥领先。2000年以来,北大、清华这俩所全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每年在海南招录学生36--48名,而海中学生至少占了70%左右,且年年高考文理科状元均是海中学生,这样的比例在全国各省市是绝无仅有的。2000年以来,海南中学的高考平均入围率为99.3%,第一批本科平均入围率78.84%。

海南中学注重素质教育,通过各种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几年来,多次被授予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海中重视师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请华东师大教授定期对师生进行心理辅导;开展社会综合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意识和实践能力;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对教学方式不强调千篇一律,每位老师可根据所带学生实际,创设自己的特色课堂;对老师的考评,考虑综合因素,进行客观的评价;跟班轮流,给班主任减轻负担;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开设英语实验班、理化实验班,体现因材施教。

如果用一组关键词来概括海南中学的文化品质和学校精神的话,那就是“全面发展、师德高尚、思想自由、学习自主、行为自觉、懂得感恩”。这便是海南中学的品质与精神。

而海口一中,校园建设规模宏大,文化气息浓厚。现有师生八千余人。海口一中创办于1951年4月,它的前身为1947年创建的私立海南大学附属中学。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口市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完全中学。1979年被广东省教育厅确定为海口市唯一的一所重点中学,成为广东省名校,1991年被国家教委评为“中国名校”之一,其创办经验被载入《中国名校.中学卷》,2002年被省教委评为“海南首批普通高中一级学校”,文明于省内外。

六十年的求索创新,六十年的积淀升华,海口一中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优势。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育人,提出“严管理,有特色,出名师,育英才”的办学口号,秉承“以人为本,文化立校”的理念,坚持“科学智慧 人本 严格”的管理,铭记“厚德博学,沉毅致远”的校训,一直在向“省内一流、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目标迈进。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成绩名列海南省前茅。建省以来,先后有6名学生分获海南省高考文、理科状元,为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学生。

“提高课堂实效,不加班加点”真正提质增效。海口一中人清楚的意识到:状元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不加班加点并要取得好的成绩、高的效率,就必须规范教学行为。不管是高中部还是初中部,都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  

“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海南中学和海口一中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独特科学的管理模式不仅让我们深思:教育教学要创新,但我们应该结合当地社会环境和所带学生的实际,发扬传统的优点、摒弃不足、大胆创新,就能创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当我们还在意犹未尽时,六天的海南之旅就要结束了。回想这短短几天考察学习,真是感触太多。这次学习开阔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更好地改变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加快我们的专业化成长。今后,我们定会更加努力工作,起到带头模范的作用,为我县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海边与王西宁老师合影

奇特的树根

虔诚的我们在南海观音留影

女人花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海南考察学结 [篇3]

2011年4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周至县教育局组织的一线教师赴海南考察学习班第一期学习。这次考察学习实现了我多年以来的海南之旅的梦想,这次为期五天的圆梦之旅,使我们既汲取了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举措,也领略了海南的椰风海韵和民俗风情。

这次考察学习是我们周至县教育局首次组织一线教师出省考察学习,有这次机会与周至县教育局王局长的高-瞻远瞩和开拓精神以及对一线教师的关爱和振兴周至教育的急切心情是分不开的。这次考察学习由苟晓春局长带队,分四组,组长分别是教育局人事科副科长吴尔前、监察科副科长陶惠彤、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田军盟和电教站副站长解凯周。组员是2015年全县教师专业知识大赛初中组各科一等奖获奖老师。

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天考察学习时间,但对我的感受却是深刻的。

一、采百家之长,树一枝独秀。

四月二十五日,也就是考察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海南省独树一帜的海南中学和海口教育改革前沿学校海口第一中学参观学习。

在海南中学,听了海南中学张校长做的两个多小时的报告。

海南中学是直属海南省教育厅领导的省重点中学。其前身是私立琼海中学,1923年由琼籍教育家钟衍林创办,主要招收东南亚华侨、港澳同胞及侨属子女就读。新中国建立后,琼南中学、匹瑾女中、建华中学先后并入,学校由私立改为公办,并数易其名,1953年改称广东海南中学,1959年被定为广东省首批重点中学。1988年海南建省后,改为现名并定为海南省重点中学。

海南中学坚持“尚德、睿智、唯实、创新”的校训,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开发潜能,发展特长,综合提高”的教育理念,以“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素质全面、个性鲜明、特长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学生”为培养目标,以多元化、多功能的课程体系为依托,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民主、科学、严格、规范的管理为保障,不断改革创新,教育教学质量一直稳居全省各中学的首位,为海南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0年以来,海南中学年年出高考状元。海南省8年的16名文、理科高考状元中有10名是海中学生,这样的比例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2000年以来,海南中学的高考平均入围率为99.3%,第一批本科平均入围率78.84%。

海南中学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对教师职业倦怠,正确疏导,请华东师大教授进行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和学困生心理辅导;最早开展社会综合实践,每学期一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到贫困的学校去,建立帮扶对子,使学生受到教育得到感动;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完全否定以前的传统教育,提问后让学生安静深思几分钟再回答;不给老师定条条框框,不要求教案和授课的形式;学生评价老师,也要考虑学生有意给老师打差评价,对调研较差的老师,调到行政管理部门工作;跟班轮流,给班主任减轻负担;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走廊、电子显示屏,学生作品和学校的文化建设内部设施都很到位;开设英语实验班、理化实验班,体现因材施教。

在海口一中,艾主任带领我们参观了海口一中的校园,校园建设规模

大,文化气息浓厚。我们还参观了校史展室和学生书画作品展室,听取了艾主任的《我们的一些实践与思考》的报告。

海口市第一中学前身为1947年创建的私立海南大学附属中学,是新中国成立后海口市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完全中学。

海口一中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按教育规律育人,形成了自己“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凝练出了“厚德 博学 沉毅 致远”的校训,教育教学成绩名列海南省前茅,有6名学生分获海南省高考文、理科状元,为北大、清华等重点高校输送了一批批优秀学生。

海口一中的经验:提高课堂实效,不加班加点,高三从二月份每天只上四节课,真正提质增效。“状元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不加班加点并要取得好的成绩、高的效率,就必须规范教学行为。高中的具体措施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聚焦学生的学,把握“三个度”,管理上抓“三基”,规范在课外教学行为,适度把时间还给学生。按规定课时计划上课,严禁非上课时间讲课补课;严格规范作业、试题、考试次数以及教辅管理行为;科学备考,智慧备考,精简课时,提质增效。初中的具体措施:采用“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核心是教师让学生“顺势而学”,“自学”、“互帮”、“点拨”、“测评”四个环节,彼此联系,也可以根据需要交换顺序。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川武的“自然分材教学法”。综合实践与校本课程为突破口。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有: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社会实践,可校内也可校外。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等。

我为这两所学校集全国新教育教学理念于一家 的“海纳百川 ”的宽广胸怀,和不“邯郸学步 ”的理智创新做法而叹服,教育改革需要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采取新的举措,但我们应该结合当地社会环境和学生的

实际,不能照抄照搬,应创新教育模式,采百家之长,树一枝独秀,创出一条适合当地和本校实际的新路子 。

二、赏椰风海韵,品黎族风情。

4月24日晚11点多,我们在海南美兰国际机场下飞机,与接待我们的原周至教育系统的孙权校长和海南当地导游王导会合。刚出机场恍如到了异国他乡,满眼都是热带植物,最多的是棕榈科植物,我们都分不清具体是什么。王导热情的告诉我们,哪是大王棕、哪是椰子树我们满眼新奇,满怀期待,海南之旅会给我们带来浪漫还是激情?

第一次亲临大海。4月26日,按照我们的行程安排今天将乘车到达红色娘子军的故乡——琼海,外观博鳌亚洲论坛永久性会址、乘船游览世界上分界海,河最狭长的沙滩半岛——“玉带滩”。所有队员都很激动,我是第一次亲临大海,那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了。到达目的地,一下车,就能闻到淡淡的猩咸的气味,但还没看到海的影子。王导招呼大家换上拖鞋,准备上船。乘船的感觉和公园的游艇差不多。不一会儿就到了“玉带滩”,队员们迫不及待的跳下游艇,登上沙滩。来不及拍照,极目远眺,但见烟波浩渺的南海一望无际,层层白浪扑向脚下。放眼望去,海水的颜色分三层——略黄、浅蓝、深蓝直至天边,远处渔船星星点点,近处海鸥起起落落,正是一幅绝妙的南海风情画。和预想的有相似又不完全相同。玉带滩前不远处,有一个多块黑色巨石组成的岸礁,屹立在南海波浪之中,状如垒卵,突兀嵯峨,那便是传说中女娲补天时,不慎泼落的几颗砾石,此石乃有神灵,千百年来,任凭风吹浪打,它自岿然不动,一直和玉带滩厮守相望。

第二次亲临大海,是在“日月湾海门公园”,这里的海与玉带滩又

有不同。玉带滩的沙滩上一块鹅卵石都找不到,全是金黄的细沙细而均匀。这儿的海岸矗立着高高的礁石,海还是一样的碧蓝洁净。海边的男男女女都在摆着各种Pose轮换着拍照留念。当地人或牵着马,或抱着大海龟,招揽游客拍照赚钱。海滩上有两块毗邻的巨石,一块上刻着台湾岛,另一块上刻着海南岛,象征着两岸同胞虽远隔万水千山,却割不断骨肉亲情,都盼望着两岸早日统一,亲人早日团聚。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有的风俗习惯。

黎族的服饰: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胸无纽扣麻-衣,腰间前后各挂一块麻织长条布,头上缠红布或黑布,形状有角状和盘状,黎族妇女一般穿对襟或偏襟,直领或圆领上衣,上衣边沿绣花,并缀以贝壳、铜钱、穿珠等饰品,下穿桶裙,头发扎成球形,插以骨簪或银簪。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在创造大量丰富动人的神话传说故事的同时,也创作了多彩的民间歌谣。黎族人民在劳动生产、婚宴喜庆、哭丧祭祀、迎宾送客时,往往都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善于触景生情,遇事而歌,随编随唱,把生活中的悲痛和欢乐、苦难和幸福、理想与追求、憎恨和钟爱,都化作一首首歌谣,洒向蓝天和大地。

王导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黎族的传说:很久以前,黎族遭到了一场灾难(是战争或是天灾),黎族人都在灾难中丧生,只有一对兄妹因出海打渔而幸免于难。等到他们回到黎族山寨,看到被毁的山寨和罹难的亲人,他们悲痛万分。为了黎族能够延续下去,兄妹俩约定:哥往东,妹往西,找遍海南,寻找黎族的幸存者。谁找到了异性黎族人,就和他结婚繁衍黎族的后代。到明年的今天,在这儿相会。第一年,到约定的时间,他们相会

了,但只有阿哥和阿妹。第二年还是这样的结果。第三年约定的时间到了,阿妹躲在树丛里看约定的地点,还是阿哥一人。阿妹用山上的一种植物上的刺,把自己的脸和全身刺得面目全非,并涂上一种植物的汁液。哥哥以为终于找到了不认识的黎族阿妹,就和她结婚生子延续黎族的后代。这个凄惨的故事是不是真实我没有考证。黎族妇女绣面纹身的却是真实的。但说法不同,一种说法是他们把纹身看成民族的标志。如果生时不纹身绣面纹上本家或本支系的特定标志,死后则祖先因子孙繁多,难以遍观尽袒。倘若“祖宗不认其为子孙,则永为野鬼”。另一种说法是黎族过去村里的小姑娘一到十二三岁身体发育的时候就被长辈们强制绣面,原因是当时世道混乱,族群械斗及当兵的常有进村强抢霸占妇女的恶事,所以每家每户的姑娘们都要绣面以防止此类厄运事件的发生。黎族女子身上纹刺习俗在解放后已被废止,现在还在世的绣面纹身女至少也要70岁以上了。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我们观看了黎族的竹竿舞。竹竿舞又叫打柴舞,在晒谷场或山坡的地坪上,平行摆开腿一样粗的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双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称为“打柴”。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变化多样。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当一对对舞者灵巧地跳出竹竿时,持竿者会高声地呼喝出“嘿!呵嘿!”场合极是豪迈洒脱,气氛热烈。如果跳舞者不熟练或胆怯,就会被竹竿夹住脚或打到头,持竿者便用竹竿抬起被夹到的人往外倒,并群起而嘻笑之。相反,善跳的小伙子在这时,往往因机灵敏捷,应变自如而博得姑娘的青睐。

赏不尽椰风海韵,品不完民俗风情。五天的海南之旅在和风细雨中结束了。能有这次考察学习的机会是教育局领导的关爱和鼓励,是改变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成长,振兴周至教育的大手笔。我们将这次考察学习的所学、所感、所悟渗透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去,影响带动周围的人,为周至教育的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至县四群初级中学

2011年5月10日

陈豪

【海南考察学结】相关文章:

1.赴苏州考察学结

2.赴美国考察学结

3.华东五市考察学结

4.赴美考察学结报告

5.对学结

6.学结

7.安全月学结

8.班级学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