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

狐狸的故事的观后感

时间:2021-11-26 17:02:59 观后感 我要投稿

关于狐狸的故事的观后感

  对于《狐狸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那么观后感要怎么写呢?百分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狐狸的故事的观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关于狐狸的故事的观后感

  关于狐狸的故事的观后感篇一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感人的动画片,叫《狐狸的故事》。故事讲的是:狐狸妈妈生下了二只可爱的小狐狸,她像天下所有母亲一样细心呵护着小狐狸的成长。小狐狸在妈妈的精心照料下,无忧无虑地成长着……突然,有一天,妈妈告诉小狐狸:“你们已经长大了,该独自去谋生了,你们快走吧!

  ”小狐狸惊恐地望着妈妈,紧紧抓住妈妈的手说:“不!

  我们永远不离开你!

  ”狐狸妈妈坚定地摇摇头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们必须到遥远的地方去。”小狐狸还是再三恳求妈妈留下他们,最后,狐狸妈妈只得“狠心”地咬痛小狐狸,小狐狸才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妈妈……

  看了这个故事,我深受感动。其实我的妈妈多像狐狸的妈妈呀!

  妈妈是那么爱我,可为了锻炼我的意志,增强我的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妈妈把我送进了寄宿学校。可我却像小狐狸一样依恋妈妈,老为想家而哭泣。

  是的,我要理解妈妈,我要像鸟儿一样去飞翔!

  关于狐狸的故事的观后感篇二

  有一天,一只狐狸在路上闲逛时,发现了一个很大的葡萄园。每粒葡萄看起来都很可口,让狐狸垂涎欲滴。

  葡萄园的四周都围着铁栏杆,狐狸想要从缝隙里钻进去,可是因为身体太胖了,没有进去。

  狐狸饿了三天,终于瘦了下来,顺利的钻进了葡萄园里。狐狸在里面很快活。葡萄太甜太香了。吃了不知道多少的葡萄,它终于心满意足了。可是当它想钻出去的时候,身体又太胖了。它又饿了三天,钻了出去。

  狐狸在外面不禁感叹:空着肚子进去,又空着肚子出来,真是白忙一场啊!

  作者一开始觉得狐狸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孜然一身来到这个世界,又孜然一身地离开这个世界,到头来还不是白忙一场?

  可是那个讲故事的人说,看问题要看重点。这个故事跟人生一样,重点是中间的部分:你看,狐狸在葡萄园里吃得多么快乐啊!

  “即使生命是一场空,也要空的充实;纵然人生白忙一场;也要忙的快乐。”

  有些人说:“只重结果,不论过程。”可是如果过程有着舞弊,那么这个结果还是“重的吗?”

  我们像狐狸一样,有时候认真的做一件事,为这件事付出了很大代价,可是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可是过程中的辛苦让我们更多添了一份经验,以后遇到这种事的时候就会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这个付出到底值不值?假如这个事情出现3次、5次,那么这个付出到底值不值?

  即使结果不尽人意,但是过程中却获得了跟狐狸一样的开心。虽然像狐狸一样“瘦来瘦去”,看是在“葡萄园”里得到的满足相比,我觉得还是“满足”值得。

  关于狐狸的故事的观后感篇三

  二十三年前朋友介绍看过一盘DVD的纪录片《狐狸的`故事》,那时还年轻,记得我的儿子1岁左右。这几天总会想起,那个狐狸的家,狐狸的镜头不断出现在脑海里,在网上查询,一查就找到了。

  沏了杯茶,打开纪录片,趁广告几十秒钟空闲时,拿起桌上的小葫芦,在手中一边盘转着,一边靠着椅背,坐了下来,等片头的出现......

  画面里冰封雪地,满天飘着雪花,风声飒飒,一颗老橡树迎风站立着。在飒飒风声里,一个深沉的男低音声传出了来:我是一棵百年的老橡树,生长在大地的尽头鄂霍次克海,天长日久成了一位知识渊博的老人。一种奇妙的预感,将我从漫长的冬眠里惊醒。好像有人从冰川里漂流过来,是谁呢?究竟是谁呢?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一颗老橡树以拟人化的手法,叙述了一对公母狐狸的经历。

  这个纪录片不知道朋友有没有看过,23年前,我看到时很震撼。片子采取独特的拍摄手法贯通全片的俊美四季自然风光,展现了北方狐狸一家的生活。片里毕克老师的解说一直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今天,听到那舒缓动人的声音在叙述故事的情节,同样打动着我,引起我内心的共鸣。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怀旧?但是,再次看片子心情却不一样了,那时儿子小,看了片子我就想,一定要像狐狸一样去爱孩子,爱这个家。

  二十三年后,我却不能像老狐狸一样驱赶儿子离开,这之间还有亲情在里面,有人最柔软的爱在其中,这难道是人与动物的区别吗?其实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话题,比如:啃老族。记不清啃老族是从什么时候叫起,但啃老究竟对与不对?我两年前曾经与一个80后的年轻人谈起,他列举了很多啃老的原因,其中一条,我记得很清楚,是就业及工作问题,大学毕业后,都有个“断奶”过程,家长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会对子女有不同的影响。

  有的家长一味地迁就子女,将子女啃老问题归于社会就业压力太大等原因。子女依仗家庭富裕,毕业后福绰潇洒花钱,来的容易,花着方便,懒惰由升,迟迟不愿走入社会。啃的自在,被啃者开心,乐了个全家和谐。这在旁人眼里无可非议,幸福是人家的,只羡慕其父母“仁爱”。既然子女啃的自在,父母也愿成就其“啃功”,其胸有无什么都不重要了。

  可有些啃老族岂非父母所愿,看着自己“宝贝”走入社会后,一次次地跳槽,一次次地不如意。而又一直认为“宝贝”将来会有更好的前程,决定帮子女渡过就业关,被动被啃,也可以说是情由所愿。甚至有些父母为子女找原因,归结于社会,很少在子女身上找原因。曾经听过一个大学生毕业连续考研究生四次,没考上。就这样“啃一口书本啃一口父母”,拒绝与社会接触,啃的父母心酸,啃的自己揪心。“依人者危”的道理却不曾认真学习了。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无法独立,谈何有其作为。

  啃老的事例很多,甘愿被啃,被动被啃,养子方法不同,各有原因。大自然生存法则,在学校里没人教吗?父母过分地宠爱和迁就子女,他们的生存之路,难道靠啃老来完成吗?话又说远了,想到了“啃老族”就扯开去了。一句话来概括:看片想:做父母的还真应该向狐狸学习。

  我不知道狐狸的心态是什么?但作为母亲,也常思考怎样来对待儿子独立的问题?曾经看过一个英国心理学博士说的一段非常好的话,她说:这个世界所有爱都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独立是一种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有一种心理学的词叫做“非爱行为”。有些父母到孩子独立了,还要以“爱”的名义来继续对子女进行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其表现为:经常对子女讲过去为子女做的事情,如何付出了“爱”,子女善良且被动地接受着安排。其实这都是对子女进行非爱性的掠夺。

  《狐狸的故事》也告诉我,到独立时,一定要让子女独立,自然生存法则就应该如此。再次重温这个故事,感受颇深,那时没有啃老族,没有心理学,更不懂生活的真谛。如今家庭要和谐,社会需进步,更需要尊重独立的人格,真正理解真、善、美,才能把爱进行到底,最终带着感恩的心来回馈社会。


【狐狸的故事的观后感】相关文章:

故事活动《光说不做的狐狸》教案07-19

大班寓言故事教案:《狐狸和乌鸦》08-05

幼儿园大班故事活动教案小狐狸的变身法11-23

《狐狸和乌鸦》 教案08-26

《狐狸和乌鸦》教案08-26

狐狸和鸡的教案10-22

《狐狸分奶酪》教案08-28

《小鸭与狐狸》小班教案04-10

狐狸孵蛋教学设计09-27

狐狸和乌鸦教案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