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田园诗

时间:2022-08-02 19:15:15 其他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1

饮酒(其五)

陶渊明的田园诗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陶渊明的田园诗2

  陶渊明(365-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东晋末期南朝宋伟大的诗人、辞赋散文家。

  陶渊明的田园诗产生于东晋末年。当时南北朝分裂,政权混乱,很多士族地主依靠东晋政权大肆强取豪夺土地,使得民不聊生。在这种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冲突下,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动摇了,各种思想逐渐兴盛起来。其中玄学思想对文学的影响最大。很多文人看清了时局的动荡,政权的黑暗,在自觉无力挽救的情况下,精神颓废、纵情自然,借此躲避现实。由此产生了很多玄言诗、山水诗。而另外一些文人士大夫,则因为对现实不满,看清官场的黑暗,所以舍弃官职,远离庙堂回归自然,以求得安身立命,净化心灵。而陶渊明正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陶渊明从小就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与自然风物十分亲密。然而他并不是普通的山野村夫之后。他的曾祖父、祖父及父亲都做过大官,属于仕宦大家。只是到他出生时,家族已经没落了。在他年幼时,他的父亲就已离世,他从小生活在外祖父家。其外祖父作为一代名士,“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这与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闲静少言,不慕荣利。”“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之所叙极为相似。可见,陶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逯钦立语)再加上他“好读书”(《五柳先生传》)“游好在六经”(《饮酒二十首》)外祖父的藏书也为他日后的修为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

  在这样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在这样一位闲静少言、性情耿直的名士的影响下,陶渊明的思想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志趣――既有“猛志逸四海”(《杂诗十二首》)的志向,又有“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的性情。正是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志趣和当时政治的黑暗,造成了他日后的几仕几隐。

  太元十八年(393年),那年陶渊明29岁。因家庭衰微,加上自己的“大济苍生”的愿望,陶渊明初仕州刺史王凝之的'祭酒。但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辞职回家后躬耕自足。期间还辞谢了州主簿一职。安帝隆安四年(400年),已有35岁的陶渊明怀着逸四海的猛志,做了桓玄门下的一名属吏。却一直不满其篡夺政权的野心。勉强做了一年后,因母亲过世就辞职回家了。元兴三年,陶渊明乔装私行,将桓玄篡夺帝位的前后告诉了刘裕,表达了他对篡夺者的不满。在与刘裕接触后,陶渊明一度以为自己找到了“明主”,但后来发现刘裕也是一个为一己私欲颠倒黑白的人,所以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辞职隐居。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41岁,终于找到了一个值得自己敬重的人,他就是时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的刘敬宣。这年,陶渊明做了建威参军。但因为刘敬宣的辞职,他也去职了。陶渊明的最后一次当官,是任彭泽县令。然而,仅为官八十一天,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还是授印去职了。弃职返乡后的陶渊明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及《归园田居五首》。陶渊明为官的这十三年,是为实现自身理想不断尝试,是与黑暗社会不断抗争,不断失望,直至绝望的十三年。经过这十三年,他更加肯定了自己“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终返班生庐”(《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的心愿。

  这些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性本爱丘山”的性情都成为了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基础。陶渊明是在农村长大的,所看所触都是自然风光;而经过几次仕隐,除了少量的官场生活外,他的多数生活都是与田园风物、田野村夫一起度过的。无论是从小自然环境的熏染,还是后半生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都给他的田园诗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生活源泉,使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陶渊明的田园诗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休闲思想内涵。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有自己的休闲观。中国的休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特别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文化有其独特而又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从诗词歌赋到词曲小说,从琴棋书画到茶道酒道,从山水园林到隐士养生,无不渗透着休闲所独有的文化意蕴。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休闲持有的特殊认知和体验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是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政治迫害,纷纷地采取了回避政治,对政治不闻不问及面向自然的生活态度。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美丽的山山水水成为文人、士大夫们从事休闲娱乐、审美静观的消遣对象。文人士大夫的旅游休闲意识比以往更加成熟,人们在游玩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冥合的境界,力图使自己的精神回到自然状态之中去。当时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现实和文人、士大夫们那种崇尚自然、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也直接促成了这一时期休闲思想的逐渐成熟。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曾对魏晋南北朝的艺术作了一个概括的描绘:“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的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人的自觉时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被视为我国古代休闲思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这一时期的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益兴起的山水诗及田园诗的创作之中。登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很早就成为士大夫及贵族阶层享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政治上的不得意,往往使这些士大夫们将怀才不遇和怅惘之情凝聚于诗文之中。游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也常常使他们忘却胸中的'苦闷与烦恼。因此,旨在描写山水之美的山水诗以及歌颂美好田园生活的田园诗便成为此时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创作素材。这一时期的著名的山水诗人的主要代表有谢灵运、鲍照、谢脁等人,他们是开创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北朝的郦道元、杨炫之的游记散文,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自然景观,而且还描写人文景观,都是很有学术价值的佳作。而东晋末年的陶渊明,则另辟蹊径。他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便转而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特别向往隐逸生活,“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开创的田园诗充满了对自然而又美好的田园生活的热爱。而他写的《桃花源诗并记》,勾勒出一个静谧、淳朴自然的“桃花源”理想的境界,实在令人神往!而郦道元与陶渊明不同之处在于他注重纪实的创作手法,陶渊明则注重对理想生活的描述。他们不仅为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近现代中国休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卢长怀《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休闲思想探析》)

  1.下列关于“休闲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休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士大夫文人为主的中国休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内涵和表现形式独特丰富。

  B.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动荡,文人士大夫为了远离迫害,寄情山水田园,追求一种清净无为的生活,直接促成了我国古代休闲文化的成熟。

  C.诗词歌赋、词曲小说,琴棋书画、茶道酒道,山水园林等都是休闲文化的表现形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休闲思想主要体现在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

  D.北朝的郦道元,东晋末年的陶渊明,都对中国古代休闲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对近现代中国休闲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下列说法,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休闲思想逐渐成熟的原因的一项是

  A.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为远离政治迫害,采取回避政治,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

  B.文人士大夫们特别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想,也有崇尚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纯洁的心态。

  C.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为休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D.游山玩水创作诗歌是士大夫们寄寓怀才不遇之情、忘却胸中苦闷烦恼的一种途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而也就使这一时期成为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B.山水田园诗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最主要的素材,是因为游山玩水这种休闲方式常使士大夫们忘却苦恼,将政治上的不得意凝聚于诗文之中。

  C.陶渊明的诗句“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充分体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

  D.郦道元和陶渊明的诗文都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写,不过郦道元的作品是纪实手法,而陶渊明笔下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文则是对一种理想生活的描述。

  参考答案:

  1.B

  2.D

  3.D

【陶渊明的田园诗】相关文章:

陶渊明的饮酒赏析11-24

田园诗情教案(通用6篇)06-21

关于陶渊明的饮酒赏析10-28

闲情赋陶渊明赏析01-28

饮酒陶渊明英语翻译03-25

陶渊明归园田居教案03-16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10-30

饮酒陶渊明阅读赏析05-31

像陶渊明那样生活作文(精选28篇)08-3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