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则言不顺

时间:2022-08-02 23:48:36 其他资料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名不正则言不顺

不正则言不顺注音:míng bù zhèng zé yán bù shùn

释义:名:名分;顺:合理。原指在名分上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

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翻译:

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埃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抱持存疑的态度。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孔子讲到了正名的重要性,并推导出了名不正的一系列后果。

名正才能言顺。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如果你要想做一件事,可是这件事本来不属于你管,或者说你还没有取得管的权力,要想取得大家的信任,能顺利办好事就很不容易。比如说你要组织一个学生活动,这些学生为什么会服从你的组织和领导?要么组织赋予了你职位权力,要么你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支持(领导权力)。而这两个都需要正名的:前者是上级和组织赋予你的,后者是下级和广大成员赋予你的。如果名不正,别人为什么会甘心让你去领导?他们必然会不服,会在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甚至设置很多障碍(或许他们的目的并不是想组织事情的真正目的的达到,而只是意气用事的反对你,他们或许处于完全的无意识状态),加大活动组织和事情处理的难度。

在人生众多的经纬线中要找到自己恰当的定位,才会合理的发展自己,才会有所成就!当你的思路处于混乱的时候,首先就要“正名”,名分确定了,则其他事情就迎刃而解了!

示例:~,以此而求国民之效死恐后,于义终有未安。 ★邹韬奋《抗战以来·再谈抗日各党派对宪政的要求》儒家

原句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篇第十三·第三章》)

注释

此处孔子集中论述了关于正名的政治伦理思想。正谓正定,名谓名分,实即礼乐等级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急剧变化,呈现了“名实相怨”即名不副实的矛盾。当时卫国父子争位,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孔子认为即原于名不正。所以治理卫国,必须从正名始。正名的要求,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维护等级伦理制度,恢复礼治。

①卫君:卫出公蒯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境。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于是出现了父子争位的现象。②奚:何;胡。③正名:古来注家异说纷纭,有谓“正百事之名”,有谓“正书字”;此处则指必先正父子之名。④迂:拘泥固执,不切实际。⑤野哉由也:指责子路言词粗野。⑥阙:同“缺”,存疑的意思。⑦苟:苟且;草率。

该句翻译为:名分不正(道理)就说不通,(道理)说不通事情就做不成,事情做不成则礼仪等级就不能维持,礼仪等级不能维持则刑罚就不公平,刑罚不公平则百姓都没有地方放手脚(即不知该怎么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