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给幼儿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时间:2023-06-16 15:31:47 偲颖 建议书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家长给幼儿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幼儿园是孩子第一个几天生活的场所,对其一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其中当然起着导向作用,家长可以适当提出自己建议。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家长给幼儿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家长给幼儿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建议1:

  一、从孩子身上获得幸福感。

  任何工作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困难和矛盾出现,会有烦恼和不快产生。只有自己去寻找工作的乐趣,形成幼儿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才能在工作中成一个快乐的人,就象有人说的一样,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烦的人,那么你就会感到心烦;如果你把孩子看成是可爱的天使,那么你就会变成快乐得天使。如何才能从孩子身上获得辛福感呢?我认为在工作中,以欣赏、审美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幼儿,不要把幼儿看成是自己的教育对象。我们应该以欣赏的、审美的眼光看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在工作中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而不是建立在工作关系上的,这种交往是不平等的、没有感情的,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对老师产生几分畏惧,对老师敬而远之,并封闭自己的心灵,不敢言说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缺少与幼儿心与心的交流,幼儿教师也没有什么幸福可言了。因此,在与幼儿的交往中,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角色面具,以真实的自我与幼儿交往,和孩子打成一片,才会发现幸福和快乐就在自己的身边。和孩子平等、真诚的交往,还会令老师体验到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

  二、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你的劳动能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完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逐渐走上从事教育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幼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内容和情境是变化的、动态的,只有充分发挥创造性,以研究者的姿态投入工作,才能把工作做好。只要我们踏实认真的去做就会发现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三、要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以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处处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宽容之心对待。

  四、幼儿教师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继续教育学习。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教师不仅要进行业务方面的继续教育,还应接受心理素质方面的知识学习培训,使自己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拥有一颗平和的心来适应社会的需求。

  总之,教师是专门与人的心灵世界打交道的人,是各种职业最直接感受到他人感情的人。面对孩子们我们不妨“蹲下来说话,抱起来交流,手牵手教育”、用平和的心真实的情来看待每一个幼儿,做一名健康快乐的幼儿教师!

  建议2:

  女儿上幼儿园已经一年多了,作为幼儿教育的研究者,我很关注孩子入园后所发生的一切变化,也更关注这些变化对幼儿园教育的启示。下面我就从孩子发生的一些变化,谈谈我对幼儿园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的认识。

  一、给每个孩子以爱与关注

  为了方便梳理,我们给刚上幼儿园的女儿剪了个短发,可是一个月后,当我们说再给女儿剪短发时,却被她拒绝了。我问女儿为什么要留长发,女儿说:“留长发,老师就会在我起床后帮我梳头,帮我绑头发。”“我现在剪短发,起床后,老师不理我,只顾帮其他小朋友梳理头发。”

  女儿刚去幼儿园时,吃饭吃得又快又好,因而放学时经常得到小红花。可是后来,却吃得越来越慢……。我们问她原因,她说:“我想老师喂我吃饭。”原来如此!女儿上园不久就发现,老师会哄着、逗着吃得慢的小朋友吃饭,对此她很羡慕,为了得到老师的逗和哄,为了和老师亲热,女儿采取了“慢吃”策略,因而她也得到了老师的照顾。我们多次批评她吃得慢,她总是不以为然地说:“我就是吃得慢!”

  孩子需要爱和关注,我们有意无意的疏忽,很可能就会让孩子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甚至还会导致孩子行为上的“退化”。

  教师的关注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努力通过各种形式向每个幼儿表示我们对他们的爱与关注——不要有意无意地关注了某些小孩而疏忽了另一些小孩,而应尽可能做到在每项活动中对不同的小孩都给予相应的爱与关注,如微笑地看他一眼或拉拉他的手、拍拍他的肩,或关切地对他说上一句话或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这种爱与关注的表示,会让孩子心理上得到满足,他们就不会通过其它“不正常”的手段来获得我们的爱与关注。

  二、融洽师幼关系,积极关注孩子们排泄需要

  女儿上幼儿园之前大便是很有规律的,每天早上一次大便。可是,每个学期一开学,孩子的大便便变得无规律了,孩子的大便也成为我们做父母的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据我的调查,不仅我女儿这样,许多孩子都这样。)。女儿上学后,2~3天大便一次,有时甚至3天以上才大便一次。孩子多天不排便,一旦要排时,是很困难的,有时,我们不得不给她吃点“泄药”,以促其顺利排便。随着年龄的增大,现在情况稍微好了一点,但是每天放学回家,首先要做的就是赶紧上厕所大便。我们经常问女儿,为什么不在幼儿园里大便,她总是说,说厕所里人太多,或者说她不会擦屁股。我们问:“你干吗不叫老师帮忙?”她说:“我不敢。”

  刚上幼儿园时,女儿经常尿湿裤子而不敢跟说,只有到我们傍晚去接时,才发现,但是此时的裤子已差不多就干了。每当此时,我们总是问说:“尿湿裤子了,干吗不叫老师帮你换?”她总是说:“我不敢。”接着我又问:“是不是还不好意思让老师和小朋友知道你尿湿裤子呀?”她说:“是。”

  孩子在幼儿园里最基本的生理需要都没有办法得到及时满足,孩子有事不敢叫老师帮忙,孩子犯错误后怕被别人知道,这些都说明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生活的心理环境没有家里那么轻松,那么自如。

  据我了解,幼儿在园里上厕所的时间及其长短基本上是统一规定。而对于一个尚未学会自如地控制排泄的中小班幼儿来说,要在规定的时间里进行甚至结束排泄活动,这确实是难为了这个年龄的孩子们。我主张大家多关心孩子们的排泄活动,给他们更加宽裕的时间,更轻松的排泄氛围,以免孩子们的排泄需要没有得到适当的满足,而影响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幼儿园教育应该多给孩子们些乐趣和满足感

  起初女儿是很想去幼儿园的,因为到幼儿园可以滑滑梯,可以和许多小朋友做游戏。但是才去了两个多月,孩子就不怎么想去了(但迫于无奈父母要上班,她还是天天去。)。每天一起床就问:“今天用去幼儿园吗?”如果我们说:“不用,今天是星期六或星期日。”孩子听后就特别高兴。

  有一天早上,女儿上幼儿园的路上,看见邻居家的小狗在外面遛达,女儿就问我:“爸爸,为什么这只小狗不用去幼儿园?”从那口气和眼神分明看得出,女儿宁愿做只可以自由遛达的小狗,而不愿做个上幼儿园的小孩。

  我常问女儿,为什么不想去幼儿园,她总是说:“幼儿园不好玩,老是挨坐在教室里。”“我觉得幼儿园里上课好累。”……

  幼儿期孩子的一切行动都由直接兴趣所左右的,即对于绝大多数幼儿来讲,他们来幼儿园,或参加某项活动并不是为了我们成人所想象的“美好将来”,也不是为了“受教育”,他们的行动大多数是为活动本身的“有趣、有意思、好玩”性所左右。当前,我们组织的教育活动,多数是从我们成人的“教育理想”出发,刻意追求活动的“教育性”,而相对忽视了其能否给幼儿带来“有趣、有意思、好玩”的体验,这样的“成人化”教育,当然是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也是不会受到幼儿欢迎的。我们应该让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具有适度的趣味性、挑战性、活动性、多变性,让幼儿真正从活动中获得乐趣,获得满足。

  四、多给孩子点自由活动的时间和机会

  孩子现在4岁多了,每天放学后,都不愿马上回家,总要在外面玩到天黑了才回家。其实,孩子在外面又玩些什么呢?经我观察发现,他们只不过是在操场上跑来跑去,或者是和小伙伴在那里做游戏──也是追呀、跑呀的、喊呀……

  有时候,我们由于有事需要一放学就带女儿回家,这时女儿总是嘟囔着嘴说:“今天我还没玩呢!”“今天我还没玩够!”……

  在相关的调查中发现,许多幼儿最喜欢的在园活动,是上厕所——为什么?很简单,在厕所里幼儿可以自由自主地说话,可以玩水,可以随意地站着,而不用小嘴巴闭上,小眼睛看老师……

  幼儿是好动的,幼儿是喜欢自由的。但是在我们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严肃的、有秩序的、有组织的不能自由讲话(老师称之为“乱讲话”)的“课”所占的时间太多太多,幼儿真正自由自主的时间却很少,现在有些教师就连课间休息的时间也用来幼儿进行教育(严格来说是在对幼儿“说教”),生怕美好的光阴被白白地浪费掉。这样,由于在老师控制下,幼儿很少有自由自主的机会,所以幼儿喜欢上厕所,或者厌倦幼儿园的生活也就不奇怪了。

  自主活动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和正常心理生活之必需。因为自主活动能为幼儿的情绪宣泄及紧张心理的缓冲提供机会,自主活动是人的一种本能需要,许多幼儿在上课的时候坐不住,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自主活动的需要没有得到适当地满足的缘故。如果这方面的需要长期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幼儿很可能就会出现压抑情绪,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强迫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喜欢破坏、喜欢发泄等不良症状和倾向。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游戏应是幼儿在园的基本活动,它所倡导的也就是多给幼儿一些自由自主的机会,因为真正的游戏中的幼儿是自主自愿和愉快的,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当然也就能满足幼儿的自主需要,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因此,为了孩子们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多创造些机会,给他们自由地奔跑,自由地喊叫……

  建议3: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了一百条宝贵建议,每一条建议都值得深思熟虑,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从教之路的坚固桥梁,它使我看到我的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它使我懂得“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发学生思考比使学生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它也令我意识到要想上好一节课,就要用一生去准备这节课,这就是所谓的“终身学习”。

  一、因材施教、各施所长——分层次教学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不能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每一位学生,因此在教育教学上不能制定统一的目标、统一的内容、统一的进度、统一的检测标准……这看似公平的班级授课制其实是及其不公平的。有的学生“学不够”,而有的学生“学不了”,学生个性的主动发展就此磨灭。应当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果每一名学生都按照同一个标准去培养,只能培养出平庸的人,更能滋生鲁迅先生笔下的“奴性”。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一名学生都有他擅长的领域,因此学校在普及基础知识的同时,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学生所擅长的学科都能得到良好的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不仅能够应用于学生,同样应用于教师。当今社会,教师要逐渐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研究型教师”。学生各有所长,教师也是一样。教师也要善于发现与培养自身所长,并在擅长的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必定会使教育事业突飞猛进,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是真正的“灵魂的导师”,真正的学生智慧火花的点燃者。

  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育在于引发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尽力为你们的学生识记、记熟和在记忆里保持教学大纲规定的教材而创造一个智力背景吧。只有当学生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才能掌握教材。请你们考虑一下,怎样才能把现在学习和即将学习的东西,变成学生乐于思考、分析和观察的对象吧。”他的这一观点也和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谋而合。

  教师往往把学生当成一块璞玉去塑造。其实,雕塑刀并不是拿在教师手中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塑造自己。教师总是用一堂课能否顺利进行来作为教师这堂课上得是否成功的依据。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最终会使整堂课变成灌输的机器。教师是一名引导者,应当引导学生自发的去思考,也许这堂课没有预期顺利,学生的自发思考屡屡“卡壳”,不用担心,因为进步的阶梯从来不会攀登得轻而易举。我们教师应当成为苏格拉底,不断地用没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启发学生,就像产婆在艰难的帮助孕妇生产。过程虽然艰难,但是顺产的婴儿经过了种种磨难之后必然是最健康的。经过学生思考而产生的观点不一定正确,教师也不要急于去将正确答案告知学生,而是引发学生进一步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只要学生的观点言之成理,就是学生经过思考的产物,就是值得教师鼓励的。

  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做一名终身学习的教师

  正如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提及的一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我想,这位历史老师的观点就是当下的“终身学习”观点。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先有一桶水。我们都知道,教师的成长分三个阶段: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和关注学生阶段。我认为这三个阶段是并驾齐驱的。终身学习就是一种生存方式,如果一名教师不始终关注自身的生存,固步自封,那么他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就不会有多大的成就。荀子的《劝学》的第一句话就是“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更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学习的主体。正如这位历史教师,他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思考如何上好一节课,用生命中的每一天去充实自己,而不是临时抱佛脚。“临时抱佛脚”虽然能得到短期的成效,但是远不及“厚积薄发”来得意义深远,从而对学生的影响也深远。正如劝学中所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但凡伟大的教育家,他们的言论或许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中国的孔子、庄子、荀子,还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的观点都与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看法不谋而合,因此他们之间能够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熟读《给教师的建议》,并运用于实践当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成长,更能让教师通往教育事业巅峰的桥梁越发坚固。

【家长给幼儿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相关文章:

关于家长对幼儿园提出合理化的建议09-08

家长对孩子学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11-29

家长对学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书11-28

家长给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范文11-29

家长对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书11-28

家长对学校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范文(精选5篇)01-28

对老师的上课提出合理化建议11-28

向老师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范文11-29

对酒店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范文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