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的风俗习惯和意义

时间:2022-08-30 01:46:14 风俗习惯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春节的风俗习惯和意义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以下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春节的风俗习惯,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春节的风俗习惯和意义

  中国春节的风俗习惯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2、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3、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4、贴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5、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6、吃饺子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劝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7、放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8、、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9、、春节食俗

  吃年糕,吃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

  春节的意义

  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如今,春节不但深入中国人心,还深入了外国人心。重家庭、重亲情,中国人、外国人都一样。在一些有中国人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起过春节。

  除了原来的几千万华侨华人和留学人员,还有更多的中国人在走出国门,也有更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人的进进出出,势必促进文化的进进出出,有“西学东渐”,也有“东学西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东西方互相吸收文化的精华,取长补短,凡是健康的、文明的就是世界欢迎的。

  文化交流使世界更文明,生活更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春节的社会意义在于趋利避害。春节与立春到春分的震季相重合,正是《新太极图说》中揭示的自然规律:阴金(病菌)盛于阳木(东方、震季)的季节,病菌易大量爆发。人们选择燃放鞭炮驱赶病菌这一恶魔,以顺利度过险恶年关。人们贴春联、穿红衣、向大火以期镇魔降妖(阳火盛于阴金,在这里阳火平衡阴金)。家人团聚,以家族力量应对自然灾害,增强社会凝聚力。这一切具有种族延续的社会意义。由于阴金(病菌)盛于阳木(声波),所以震季应严禁歌舞,选择危害程度低的器乐、语言类节目进行娱乐,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关于春节的礼仪

  如何拜年

  提到拜年,有人握手,有人拥抱。其实,应该双手抱拳“作揖”。这个动作平时不常做,但是在春期间,就有特别喜庆的寓意。但是,怎样的动作才标准呢?标准的男子姿势是右手成拳,左手包住,因为右手是攻击手,包住要以示善意;女子则相反,但不抱拳,只压手。这和自古"男左女右"传统一脉相承。

  餐桌的礼仪

  参加主人新年招待宴席,要以长者为主,谦让主座给长者。吃饭不能吧唧嘴、吃饭时捧起碗是最基本的礼节。此外,晚辈还得记得帮长辈和小朋友舀汤、盛饭、夹菜。年夜饭里的鱼,一定要留下头和尾,寓意新的一年有头有尾。同是,吃完一面鱼,记得不能说“翻”过来,要用“顺”字。

  拜亲朋的礼仪

  拜亲朋讲究次序:初一拜本家;初二、初三拜母舅、姑丈、岳父等,直至十六日。按照这个顺序拜年,既符合中华传统,而且也用担心顺序排前排后得罪人。咱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人们都会赞许讲礼仪之人。尤其是长辈,见到懂礼貌的后辈,那必定是人前人后都给夸一遍。所以看到长辈要主动问好,打招呼是很有必要的。

  做客之礼

  进门要根据亲朋好友家的环境请求换鞋;对亲朋好友家人一一打招呼(可提前了解亲朋好友的家庭成员情况及称呼);礼貌送上礼品;到亲朋家做客,以客厅为主要活动场所,未经主人允许,不要主动到各个房间参观;到亲朋家要以主人家的生活习惯为主,不要象自己家的一样随意。与主人之间的聊天内容多以问候、寒暄,增进彼此感情为主。

  春节的饮食习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